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不同循环周期的按压质量变化分析,探讨5个循环周期交替按压是否合理。方法:2012-06-2013-10,选择参加培训的135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复苏反馈系统对不同循环周期胸外按压深度、频率和总体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按压周期的进行,胸外按压平均按压深度和平均按压频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按压有效率随着循环周期的进行不断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组平均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平均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CPR循环周期的增加,按压质量逐渐下降。临床工作中,为得到更好的按压效果,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以考虑四个循环后交替按压。  相似文献   
2.
不同补液强度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清乳酸及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液体治疗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清乳酸及钾的影响.方法 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持续出血性休克兔模型,共42只,随机分为3组,各14只,无补液组不输液;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两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70~ 80 mm Hg目标值调整;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50~60 mm Hg目标值调整,于休克前及液体治疗1、2、3、4 h分别检测血清乳酸及钾浓度,观察病死率.结果 小剂量组血清乳酸及钾浓度在治疗1、2、3、4h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5)和大剂量复苏组(P<0.05),4h病死率(1/14)显著低于无补液组(10/14),而大剂量组病死率(5/14)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降低未控制失血的创伤出血性休克早期病死率,小剂量补液较快速大量补液更有利于抑制酸中毒进展及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超及CT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0例NCS患者及50例健康人的资料。结果主诉肉眼及镜下血尿31例;疲乏伴纳差4例;左精索静脉曲张10例;蛋白尿伴左腰不适5例。13例女性有盆底淤血征,男性均有不同程度左精索静脉曲张。彩超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夹角(a)(25.08±11.83)°vs.(48.73±25.82)°;左肾静脉(LRV)受压管径(D1)(2.45±1.28)vs.(3.48±1.02)cm,血流速度(V1)(0.38±0.16)vs.(0.48±0.13)m/s;LRV远端管径(D2)(8.55±2.63)vs.(7.43±2.03)cm,血流速度(V2)(0.28±0.21)vs.(0.94±0.43)m/s。21例CTA示SMA与AO夹角减小,1例示胰头部压迫,3例SMA分支及下方纤维结构压迫;1例后胡桃夹征(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压迫),15例膀胱镜左输尿管口喷血。结论彩超初步筛选胡桃夹征,CTA更清晰显示LRV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急性颅脑外伤手术术后认知功能(POCD)及Klotho蛋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急性颅脑外伤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A组为低剂量组[布托啡诺起始剂量、维持剂量均为10μg/(kg·h)],B组为中等剂量组[布托啡诺起始剂量、维持剂量均为20μg/(kg·h)],C组为高剂量组[布托啡诺起始剂量、维持剂量均为30μg/(kg·h)]。比较分析三组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外周血Klotho蛋白水平,POCD的发生率;对MMSE评分,外周血Klotho蛋白水平,POCD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MMSE评分,外周血Klotho蛋白水平,POCD的发生率均优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外周血Klotho蛋白水平与POCD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742,P=0.001);外周血Klotho蛋白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772,P=0.001);MMSE评分与POCD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762,P=0.001)。结论中等剂量的布托啡诺用以急性脑损伤患者术后镇痛,其可以有效降低POCD的发生率。同时外周血的Klotho蛋白水平与POCD的发生呈高度相关性,可能成为临床上作为提前干预POCD的有效参考指标之一,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更严谨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少见,多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易误诊,导致不必要的输尿管及肾组织切除。因诊断较为困难,既往均采用开放手术。近年随着术前诊断水平提高,腹腔镜切除进入临床应用。我们2000年9月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肾上腺肿瘤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48(33~64)岁.左侧4例,右侧8例.血压高2例.腰腹部疼痛1例,无特异性症状9例.行B超、CT及MRI检查.术前提示为肾上腺占位,其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0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12例均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其中开放手术7例.腹腔镜手术5例.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 h,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平均7天顺利出院.切除肿瘤最小3.0 cm×3.5 cm×4.0 cm.最大6.5 cm×7.5 cm×8.0 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件脂肪瘤.术后随访0.5~8年(平均2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B超及CT检查末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肾上腺髓件脂肪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其中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PCEA)的临床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2680例头胎足月产妇,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872例)、B组(872例)和C组(936例)。A组实行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B组实行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自然分娩。对比三组产妇的产程进展,主要包括宫口扩张速度、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结果B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为(4.17±0.78)cm/h明显高于A组的(2.68±0.49)cm/h和C组的(1.49±0.37)cm/h,活跃期为(128.44±63.25)min显著短于A组的(143.47±75.01)min和C组的(187.26±84.15)min,第二产程为(94.23±51.68)min短于A组的(101.58±48.46)min和C组的(109.47±63.38)min,第三产程为(16.64±8.85)min短于A组的(19.77±8.50)min和C组的(19.14±11.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明显高于C组,活跃期显著短于C组,第二产程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潜伏期实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产程时间,促进宫口扩张,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海彬  初中  岑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77-1382
目的探讨生脉地黄汤加减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病人的疗效及对病人肾血管内皮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Ⅲ~Ⅳ期DN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4例,对照A组33例,对照B组33例。3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A组予以生脉地黄汤加减治疗,对照B组予以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生脉地黄汤加减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观察对比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肾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TIMP-1、TGF-β1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A组75.76%、B组69.70%(P < 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A、B组(P < 0.05);治疗1、3个月后,FBG、2hPG、HbAlc、BUN、UAER、SCr、ET-1、sICAM-1、FMD、TIMP-1、TGF-β1水平: 观察组 < 对照A组 < 对照B组(P < 0.05)。结论DNⅢ~Ⅳ期病人予以生脉地黄汤加减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症状、体征,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肾功能及肾血管内皮功能恢复,调节血清TIMP-1、TGF-β1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7岁.因"左腰腹部间断性疼痛10年,加重20天"于2007年8月22日入院.阵发性腹部胀痛,剧烈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