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日间病房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腹股沟疝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腹股沟疝手术可以在日间病房完成。然而,对于日间腹股沟疝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舒适度高、复发率低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TAPP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最终78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由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评估决定行住院手术或日间手术,其中普通住院手术585例(74.5%),日间手术200例(25.5%)。对其中200例TAPP日间手术病例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住院手术患者,同时,合并症、复发疝和双侧疝的比例均低于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TAPP手术。日间手术患者平均总住院时间0.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 h,平均住院总费用(含门诊检查费用)16 185元,均明显低于同期普通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3(2~62)个月,随访期间,日间手术患者中1例(0.5%)复发,住院手术患者中2例(0.3%)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慢性疼痛、再入院及死亡病例。 结论: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较普通住院手术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例如在大多数年轻、合并症少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级及以下)以及单纯性腹股沟疝患者(如初发、无嵌顿、较窄、无下腹部手术史等)中,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可以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4月至2017 年 4 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胰胆外科收治的39例(年龄≥60岁)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及其定期随访结果。 结果 39例病人顺利完成TAPP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 50(40~130)min。术后第1天中位疼痛评分为 2(0~6)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 2.6% (1/39),血清肿发生率为 5.1% (2/39),术后疼痛发生率为 5.1%(2/39)。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 2(1~6)d。32 例(82.1%)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 25(12~88)个月。术后 1个月腹股沟区疼痛调查表(IPQ)中位评分为 2 (0~4)分。随访期间,无术后再复发、切口及补片感染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病例。 结论 对可耐受全身麻醉、前入路手术后复发的老年腹股沟疝,TAPP治疗安全有效。对腹膜前间隙有粘连的老年复发疝病人可审慎选择TAPP治疗,粘连广泛的病人应选择开放或杂交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合并十二指肠瘘(DF)的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其中合并DF患者的临床特点、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155例IPN患者中,15例(9.7%)合并DF。15例合并DF的患者中,起病到出现DF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9(1~12)个月;2例行单纯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13例采取PCD+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2例行PCD+MARPN的患者死于无法控制的脓毒症和大出血;13例患者采用微创手术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自然愈合,瘘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5(0.5~3)个月;无开放性手术治疗者。1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2~36)个月,均存活,无感染和DF复发。与140例无DF的IPN患者比较,IPN合并DF患者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但病死率及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专业的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心,采用微创手术结合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是治疗IPN合并DF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已在许多外科领域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ERA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围术期的应用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分析,探讨ERAS在PD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101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ERAS临床路径进行围术期管理(ERAS组),69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术期管理(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ERAS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较低(P<0.05)。此外,ERAS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均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ERAS组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胰瘘、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严重并发症比例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均P<0.05)。 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PD围术期管理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连续收治的18例怀疑感染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例,同时采血进行mNGS和常规微生物培养,对比这2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检验效能。结果 全组病死率为16.7%(3/18)。住院期间确诊IPN 11例(11/18,61.1%)。血mNGS诊断IPN的灵敏度高于血培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9.0%,P=0.003),而两者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57.1%,P>0.1)。血mNGS平均检测耗时较血培养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70±1.44) h vs.(115.23±8.79)h,P<0.01]。血mNGS检测费用仅占平均住院总费用的1.3%。结论 mNGS在IPN的早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耗时较短,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早期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起病72 h内入院的826例AP患者资料,比较其中住院期间出现胰周感染与未出现胰周感染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入院24 h血化验结果,分析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单独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26例AP患者中,发生胰周感染患者30例(3.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器官功能衰竭(48 h)(OR=21.143,P0.001)、男性(OR=11.659,P=0.003)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降低(OR=0.872,P=0.006)是预测AP患者发生早期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期间,59例SAP患者发生胰周感染21例(35.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1周)(OR=7.47,P=0.007)是SAP继发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起病早期出现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男性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减少是AP患者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胰周感染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 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 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胰腺质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胰腺质地的判断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研究发现,胰腺星状细胞(PSC)的活化与胰腺的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其活性可能影响胰腺质地。因此,本研究探讨PSC活跃度预测PD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行PD术患者的切缘处胰腺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检测PSC的活跃度,并进行分级。分析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及CR-POPF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与CR-POPF发生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效能。结果:101例患者中,41例(40.6%)出现CR-POPF。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SC活跃度等级的升高,CR-POPF发生率呈明显递减趋势,不同的胰腺质地之间,PSC等级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的硬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456,P0.001),而与CR-POPF发生率之间则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53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腺病理、PSC活跃度分级、术前体质量指数、胰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与CR-POPF的发生密切相关(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分级(OR=0.24,95% CI=0.10~0.56,P0.001)和术前总胆红素(OR=1.01,95% CI=1.00~1.01,P=0.008)是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AUC为0.795(95% CI=0.708~0.88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和87.8%。结论:PSC活跃度等级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胰腺的质地情况,是预测PD术后CR-POPF的有效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外科治疗策略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感染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7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18例IPN患者资料,并重点对CRE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118例IPN患者(3例未行外科治疗)外科干预总次数为328次,平均2.77次/例,病死率20.3%(24/118),其中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患者[(39.5%(17/43)vs.9.0%(7/75),P0.001]。31例(26.3%)CRE感染的IPN患者外科干预总次数为100次,平均3.22次/例,其中27例采取升阶梯治疗策略,4例采取降阶梯治疗策略,病死率为32.3%(10/31)。与较非CRE感染的IPN患者比较,CRE感染的IPN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升高、病死率增加、ICU住院时间延长(均P0.05)。此外,8年间IPN患者病死率逐渐下降,但CRE感染的比例近4年明显升高。结论:IPN目前仍主要依靠外科治疗;CRE感染已成为IPN的主流病原菌,且与危重症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升阶梯治疗策略正成为CRE感染IPN的主流外科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真菌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发病情况以及外科治疗与临床转归。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8年7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45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真菌性IPN病例进行重点分析。结果:145例IPN中,真菌性IPN共46例(31.7%);年代分布分析显示,近2年(2017—2018)真菌性IPN所占比例最高,达40.7%;46例患者均为念珠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25例次),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4例次)和热带念珠菌(7例次)。46例患者中,41例采取升阶梯治疗,5例采取降阶梯治疗。真菌性IPN患者的外科干预总次数159次,平均外科干预次数明显高于非真菌性IPN患者(3.5次/例vs. 2.7次/例,P0.05)。全组IPN患者的病死率为22.1%(32/145),其中真菌性IPN患者的病死率为17.3%(8/46),非真菌性IPN患者为24.2%(24/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中,4例患者合并真菌血症,合并真菌血症者的病死率较非真菌血症的病死率明显增高[75%(3/4)vs.14.3%(5/42),P0.05]。结论:真菌性IP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真菌感染并不增加IPN患者的病死率,但往往需要更多的外科干预,且当合并真菌血症时,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及彻底的感染源控制是治疗真菌性IPN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