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次全腰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根据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特点及术后对腰椎的综合评定,设计了次全腰椎板切除术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岁;病程8~20年,平均12年8个月;有明显外伤史者3例...  相似文献   
3.
我们观察了45例高血压病(EH)患者红细胞膜磷脂,脂质过氧化及有关酶水平和血液流变各指标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EH患者红细胞膜磷脂中神经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神经磷脂与磷脂酰胆碱比值(SM/PC)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显著增高。磷脂酰乙醇胺(PE)、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脂质过氧化物比值(SOD/LP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脂质过氧化物比值(GSH-Px/L  相似文献   
4.
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HBeAg阳性和5例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1次/周,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19/20),治愈率5%(1/20)。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地抑制慢性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降低并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携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而高血压是导致肾小球疾病发展及恶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临床资料为基础,分析佳木斯地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高血压发生率的年龄分布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自1984年1月至1994年1月入本院,按第  相似文献   
6.
7.
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NAAH)对广州市城区1664名中学生作测评,并复查其中“阳性”者,结果提示:①NAAH显示自觉健康较差,恐怖、强迫、焦虑为较多见的症状。②复查显示神经症、心因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为较常见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8.
颈康片由熟地黄,何首乌,杜仲,鹿衔草,骨碎补,钩藤,葛根,三七,莱菔子等9味中药材组成,收载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国中成药标准汇编一骨伤科分册》,标准代码为WS-10154(ZD-0154)-2002。在该标准鉴别项下,虽然对葛根、何首乌薄层色谱鉴别做了规定,但对处方中其他药材薄层色谱鉴别问题尚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我们又对制剂中的鹿衔草、钩藤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氟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方法 测定氟和维生素C分别或共同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中的SOD、GSH-Px、CAT的影响。结果 50μmol/Lr NaF即可对淋巴细胞内的三种抗氧化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10μmol/LVc可不同程度的拮抗NaF对SOD和CAT的抑制作用(P<0.05),但只有Vc浓度达到40μmol/L时,才能拮抗NaF对GSH-Px的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断裂后面神经元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面神经离断的动物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面神经元的凋亡和面神经核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面神经元在面神经断裂后15天达到凋亡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GFAP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达最多,细胞着色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面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