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及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5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3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2%,准确性为84.5%。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44v6和nm2 3-H1基因产物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 ,对 76例大肠癌标本进行CD44v6和nm2 3-H1基因产物测定。结果 CD44v6基因产物的高表达和nm2 3-H1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1)。大肠癌CD44v6和nm2 3-H1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 ,但CD44v6阳性表达伴nm2 3-H1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CD44v6和nm2 3-H1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两者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联合检测对判断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TUNEL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2例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癌组织中,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大肠癌Dukes分期升高,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对这2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显示,PI增高而AI降低组,较其它异常结合模式组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的程度与大肠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I增高同时有AI降低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析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75.7—1985.7采用大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120例(简称辅化组),并与本院同期单纯根治切除术治疗大肠癌120例(简称对照组)作对照,进行疗效分析对比。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人分组既非前瞻随机分配,亦非选择性的,240例中直肠癌130例,结肠癌110例,其对比条件见表1及表2: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我院20年来对胃大部切除术、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半胃切除术及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743例作有选择地临床对比研究,认为三种手术的优良率均在80%以上,其中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半胃切除组最优,而高选迷切是一个安全的,副作用少的手术方式,如能改进技术操作,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易漏神经,疗效可望提高。胃大部切除的效果也较肯定,不应随意放弃。  相似文献   
6.
腹腔化疗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腹腔化疗(EPIC)单用5-Fu和联合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LV)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大鼠制成结肠吻合口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5-Fu组和5-Fu+LV 3组,各组15只,于术后1~5 d每天腹腔分别注入NS 20 ml/(kg*d)和5-Fu 20 mg/(kg*d)+NS 20 ml/(kg*d)及5-Fu 20 mg/(kg*d)+LV 10 mg/(kg*d)+NS 20 ml/(kg*d),于术后第7 d切取吻合口标本,观察吻合口并发症并测定吻合口破裂压(ABP)和吻合口羟脯胺酸(HPC)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发生切口部分裂开1例,吻合口漏1例; 5-Fu组发生吻合口漏4例,死亡2例; 5-Fu+LV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死亡1例,各组间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BP生理盐水组为(169.1±32.6) mm Hg (1 mm Hg=0.133 kPa),5-Fu组为(116.8±25.5) mm 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5-Fu+LV组为(154.9±31.2) mm Hg,与5-Fu组比较,P<0.05.HPC生理盐水组为(1.54±0.28) μg/mg,5-Fu组为(0.92±0.33) μg/mg (P<0.01); 5-Fu+LV组为(1.24±0.29) μg/mg, 与5-Fu组比较,P<0.05.结论用5-Fu行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结肠吻合口的愈合有明显影响,联合使用LV可减轻5-Fu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2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治疗的远期疗效 ,探讨围手术期的特殊处理。方法对 1 974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0 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果术后并发症 1 8例 (8 9% ) ,远期随访 1 89例 ,有效组 1 5 9例 ,(其中显效 96例 ,良好 6 3例 ) ,无效组 30例 ,远期死亡 6例 (3 2 % )。术后血小板上升速度 1周内≥ 1 0 0× 1 0 9/L者共 1 1 8例 ,有效组 1 1 0例 ,占有效组 6 9 2 % ,无效组 8例 ,占无效组 2 6 7% (χ2 =1 9 4 5 ,P <0 0 1 ) ;术后血小板上升峰值≥ 2 0 0× 1 0 9/L者 5 6例 ,有效组 5 4例 ,占有效组 34 0 % ,无效组 2例 ,占无效组 6 7% (χ2 =9 0 3,P <0 0 1 )。脾脏病理定量检查与术后远期疗效相关。结论 术后 1周内血小板≥ 1 0 0× 1 0 9/L或血小板峰值≥ 2 0 0× 1 0 9/L者均预示脾切除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遇 2例阑尾切除术继发甲亢危象 ,经抢救康复出院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例均因患急性阑尾炎收住入院 ,术后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伴腹膜炎 ,均为女性 ,年龄 2 9岁和 36岁 ,后者明确有甲亢病史 4年 ,门诊间断不规则用药。甲亢危象发生时间分别为术后 1h和 2h。1.2 诊断标准 ①甲亢病史 ,严重感染和手术史等诱发因素 ;②术后 12~ 36h内高热 ;③脉快而弱 (>12 0次 /min) ;④有烦躁、谵妄等 ;⑤除外其他急腹症。 2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1.3 抢救措施 ①立即予平卧位 ,头侧向一边 ,确保气道通常。②建立两…  相似文献   
9.
用3H-TdR掺入抑制法及APAAP法对22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NKC活性、T细胞亚群进行动态测定.结果显示,术前NKC活性、CD4/CD3比值较正常对照下降,且与Dukes分期无关;术后第1天,NKC活性及CD4/CD3比值较术前更为下降;术后5天此两项指标均见升高;术后10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但仍较正常对照为低.说明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与肿瘤负荷有关,根治术后存在阶段性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促使残留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支持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凋亡细胞TUNEL检测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15例大肠腺和62例大肠癌标本中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PI),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PI,AI存在显差异(P<0.05),腺瘤和腺癌组织AI和PI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在腺瘤中,不典型增生I级与Ⅱ-Ⅲ级两组间AI和PI存在显差异(P<0.05),且癌组织中PI高于均数,AI低于均数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1)。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两联合检测对判断大肠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