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调查儿童中药处方中金银花的使用情况,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在儿童的合理使用水平。方法:从解放军某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中药处方中选取符合条件(处方含金银花、处方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的处方共220张,采用列表分析方法,找出金银花的用药规律。结果:患儿以3~4岁为主,占47.7%,绝大多数为外感类疾病患儿;处方药味数以8~13味(84.1%)居多,平均每张处方11味;处方每日(剂)剂量集中在40~120g,每味药每剂用量3~11g;处方用药金额80%以上集中于100元以下;与金银花配伍的中药以甘草、连翘居多。结论:金银花与其他中药配伍灵活,总体具有一定规律性,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特点,可有效治疗儿童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喉痹等疾病,比西药更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栽培与野生苦参的清热、利尿、镇痛方面的药效学作用。方法:以干酵母致大鼠高热模型比较栽培苦参与野生苦参的解热作用;以代谢笼收集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排尿量和总尿量比较栽培与野生苦参的利尿效果;采用热板和扭体法比较观察其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栽培与野生苦参(1,2,4 g.kg-1剂量)均能明显降低酵母菌致热模型大鼠的体温;明显增加大鼠不同时间段的排尿量和排尿总量;栽培与野生苦参3,6 g.kg-1剂量均可明显提高小鼠的热板痛阈值、明显延长小鼠出现扭体的潜伏期并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表明其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栽培苦参与野生苦参都具有明显的清热、利尿和镇痛方面的作用,药效学作用强度比较野生与栽培苦参无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为栽培苦参代替野生苦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4.
郁金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和完善郁金质量标准,为郁金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薄层色谱法(2005年版药典附录ⅥB),挥发油测定甲法(附录XD)。结果:建立24批郁金药材和饮片郁金薄层鉴别并测定其挥发油含量。结论:通过研究制定了郁金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肿瘤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处方中属于肿瘤类疾病的处方共237张,采用Excel中的直方图分析法,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和针对性分析。结果:肿瘤类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侵袭人体多个系统;这类处方所用药味较多,药量较重,处方金额较大。结论:应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以提高中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在系统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据统计,该植物化学成分报道主要集中于2007-2010年,到目前为止共分离得到82个化合物,倍半萜类57个,单萜类6个,二萜类6个,姜黄素类3个,其他成分10个;其中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23个.温郁金药理活性研究包括抗肿瘤、抗炎、镇痛、保肝,抗氧化、抗血栓等.该文将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做了总结,以便对其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扁咽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转移率进行评价。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溶液(45∶5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黄芩苷浓度在1.064~106.4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n=6)为101.26%,RSD为1.92%。黄芩苷由药材到中间品及由中间品到成品的转移率分别为17.2%~19.0%和78.7%~79.4%。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扁咽口服液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评价。  相似文献   
8.
马静  王晓青  李翔  张清哲  高磊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1965-1969
 目的 近年来,药物纳米晶体混悬液在解决难溶性药物制剂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与肯定。纳米晶体混悬液载药量高、易工业化生产、制备成本相对较低,还能应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在增加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面有突出贡献。方法 综述了药物纳米晶体混悬液在各种给药途径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药动学特征,包括口服、注射、经眼和经肺等,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 药物纳米晶体混悬液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在各个给药途径中都显著改善了难溶性药物的药动学特征,显著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纳米晶体混悬液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何使药物纳米晶体的溶出更加可控,如何减少药物纳米晶体在到达靶部位之前的释药,如何选择或建立模型对纳米晶体固体制剂进行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分析将是药物纳米晶体的下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LZD)对严重烧伤家兔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家兔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假烫+LZD治疗组、烫伤+LZD治疗组4组,每组6只。将两烫伤组家兔背部皮肤置于98℃热水18s制备30%TBSAI III度烫伤模型;假烫组用37℃温水代替热水。两LZD治疗组家兔静脉注射10mg/kg利奈唑胺。组织病理学观察烫伤深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烧伤后家兔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与假烫组家兔比较,烧伤家兔TNF-α、IL-1β及IL-6显著升高,IL-1β在伤后12h达峰值,TNF-α及IL-6在伤后24h达峰值。利奈唑胺能显著降低烫伤家兔TNF-α、IL-1β及IL-6水平(P〈0.05),降幅分别为28.19%、38.54%和28.48%,但利奈唑胺对假烫家兔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利奈唑胺能显著降低烫伤家兔的促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