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实验模型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CP)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顽固性合并症,为患者主观上感到损伤平面以下皮肤痛觉消失区一种以自发痛为主的疼痛,发生率为11%~94%,严重者为5%~30%。近年来其发生率逐年增高,使很多患者陷于抑郁、药物成瘾、甚至自杀的悲惨境地。许多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DRG)P2Y2受体mRNA的表达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大鼠24只,体重150~20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和慢性神经痛组(N组),每组12只。N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S组只暴露,不结扎左侧坐骨神经。2组分别于CCI前1d、CCI后1、4、7、10、14 d进行行为学观察,测定大鼠双后肢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并分别于CCI后7、14 d各取6只大鼠断颈处死,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RT-PCR法测定P2Y2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CCI后4 d热痛阈、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至CCI后14 d;N组左侧DRG P2Y2受体mRNA表达较右侧明显下调,CCI后14 d较CCI后7 d下调(P〈0.05);与S组右侧比较,N组DRG P2Y2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P2Y2受体mRNA的表达下调参与了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骶丛阻滞应用于高危病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38例临床合并各种高危疾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施行单侧腰骶丛神经阻滞。腰丛阻滞分腰肌间隙入路和腹股沟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为臀区入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1Hz,起始强度1mA,麻醉总量为1%利多卡因20ml,0.5%罗哌卡因30ml。结果 38例病人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骶丛阻滞定位准确,客观指征明显,效果可靠,对患者各系统干扰小,对有严重合并症病人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SD大鼠45只,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用自制Allen氏打击装置,以400 gcm(下落重物的质量与下落高度的乘积)的打击力度撞击L1节段脊髓造成大鼠脊髓损伤,分别在损伤前后T12节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假手术组大鼠仅打开椎板而不损伤脊髓.术后4、8、12、16、24 h及此后每天对大鼠的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aw withdrawl pressure threshold,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aw withdrawl latency,PWL)进行测量,同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共观察3个月.结果 脊髓损伤组大鼠对机械刺激和热刺激均发生痛觉过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PWPT和PWL均显著下降(P<0.05),且出现自发痛现象;而假手术组PWPT、PW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用Allen氏重物坠击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具有较好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在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刺激仪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7.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1])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2-3]);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4-5]),均具有置管位置准确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如经胸段鞘内置管术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8.
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托烷司琼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气管内全麻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40例,ASAI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术毕静脉连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Ⅱ组术毕静注5 mg托烷司琼后连接PCA泵;Ⅲ组术毕静注2 mg托烷司琼后连接PCA泵(PCA泵内加托烷司琼3 mg);Ⅳ组术毕连接PCA泵(PCA泵内加托烷司琼5 mg).PCA泵药物配制:900 mg曲马多加生理盐水配至总容量为100 ml.分别于术后2、4、8、20、36和48 h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在术后2、4 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Ⅳ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术后2、4和8 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与Ⅰ组比较,Ⅱ组在术后2、4、8和36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Ⅲ组在术后2、4、8、36和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在术后48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Ⅳ组在术后2、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在术后2、4和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Ⅳ组(P<0.05).结论 术毕单次注射2 mg托烷司琼,并通过PCA泵持续输注可在术后48 h内有效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术毕单次注射5 mg托烷司琼,术后短时间内可预防恶心、呕吐,但术后48 h已无此作用;而通过PCA泵中持续输注5mg托烷司琼不能预防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合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最佳混合比例。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1月10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均全身麻醉术后采用负荷量+持续背景剂量+PCIA方案镇痛。根据不同配方分为F组: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酒石酸布托啡诺1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BFⅠ组:芬太尼0.6 mg+酒石酸布托啡诺3 mg+生理盐水至90 mL;BFⅡ组:芬太尼0.5 mg+酒石酸布托啡诺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BFⅢ组:芬太尼0.3 mg+酒石酸布托啡诺6 mg+生理盐水至90 mL。观察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早期BFⅢ组和B组VAS评分大于F组;镇静评分B组大于F组;B组满意度优良率小于其余各组;恶心呕吐发生率F组高于BFⅠ组及BFⅡ组。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和芬太尼合用于PCIA,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推荐配比:BFⅠ组和BFⅡ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