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颈椎病手术中脊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病术中脊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我科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279例颈椎病,对术中出现脊髓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9例患者中5例发生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79%。颈前路颈椎病手术中发生4例,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发生1例。经过清除血肿,甲基强的松龙等药物的及时治疗,5例患者逐渐恢复。结论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中均可能发生脊髓损伤,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12个月时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SF一36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24例为单节段手术,3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2±15)min,术中出血量(52.0±18.5)mL。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颈部及双上肢疼痛明显改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6.7±2.O)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9±0.8)分(P〈0.05),上肢疼痛由(5.5±1.6)分降低到(2.0±O.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评分由(44.21±11.50)%降低到(14.73±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JOA评分由(8.3±3.4)分提高到(1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29.5±7.4)%改善至(50.6±9.1)%,心理评分从(33.7±6.4)%改善至(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8.7±7.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有4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3个月时仍有1例,6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单,可显著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挡钉结合植骨技术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骨不连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采用阻挡钉技术稳定骨断端以及植骨的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3~19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7.7~13.8个月(平均9.8个月)。结论阻挡钉结合植骨技术是一种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与椎板切除加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单间隙、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3例),A组行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并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B组行椎板切除加髓核摘除术,应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观察腰腿痛复发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术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90.57%,B组优良率为66.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优良率为84.91%,B组优良率为50.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行椎板切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该方法具有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复发腰腿痛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考虑到新鲜冰冻血浆在临床上有综合治疗的价值,如抗休克、免疫、止血和解毒等,并能纠正胶体渗透压。如果在限水、补钠的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血钠水平,将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目的:建立家兔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疗效。 方法:健康成年家兔60只,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制作家兔颈脊髓损伤模型,将幸存且合并低钠血症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实验组20只,再按取标本时间不同依次分为1,3,6,10,15 d组,共10组,每组4只。实验组家兔出现低钠血症后每24 h静脉输入20 mL新鲜冰冻血浆(即1 d组输入1次,3 d组输入3次,6 d组输入6次,10 d组输入10次,15 d组输入15次)。对照组家兔每24 h静脉输入20 mL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及输入血浆后24 h采取标本分别进行血清钠离子及脊髓组织钠离子测定。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 d和术后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的平均血钠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术后10,15 d时实验组血钠浓度升高,而对照组血钠水平持续下降,与实验组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3,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脊髓组织钠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实验组输入血浆10 d后脊髓组织钠浓度逐渐恢复,而对照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持续升高,与实验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颈脊髓损伤后易并发低钠血症,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对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纠正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问题,尤其是对于椎体后壁破裂患者更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目的:观察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影像学观察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X射线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