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殖医学领域已不再单纯追求临床妊娠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既不影响整体成功率,又可以显著降低多胎妊娠。应用eSET已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阻碍如患者偏好、胚胎筛选、经济因素等。本文将对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推动其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多态性是染色体异染色质区域一种微小而恒定的变异,包括结构、带纹宽窄、着色强度等方面的变异,常发生于1、9、16号染色体,D、G组染色体,以及Y染色体。近年来,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方面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体重指数(BMI)对不孕女性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20 年6 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施行IUI 治疗的3 707 例患者的周期资料,按照BMI 分为3 组,A 组(正常 体质量组18.5 kg/m2≤BMI<23.0 kg/m2)、B 组(超重组23.0 kg/m2≤BMI<25.0 kg/m2)、C 组(肥胖组BMI≥25.0 kg/m2),比较各组间 一般资料以及妊娠结局。结果:在方案中,3 组间自然周期方案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药物联合肌注促排药物 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 与活产率无关,B 组(OR=1.161,95% CI:0.861~1.565,P=0.328)以及C 组(OR=1.003, 95% CI=0.761~1.322,P=0.948)与A 组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注促排药物(OR=1.425,95% CI:1.026~1.980,P=0.035) 以及口服药物联合肌注促排药物(OR=1.366,95% CI:1.038~1.796,P=0.026)是影响活产率的独立因素。肥胖(OR=2.784,95% CI:1.471~5.267,P=0.002)以及继发性不孕(OR=3.048,95% CI=1.454~6.389,P=0.003)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以及继 发性不孕为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促排药物可提高不孕患者IUI 活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耐量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关系。方法选择PCOS患者73例,其中糖耐量正常(A组)35例;糖耐量异常(B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内分泌及糖耐量、胰岛素释放实验和GADA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依据GADA检测结果再将73例分组,27例GADA阳性(C组),46例阴性(D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内分泌及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实验是否存在差异。结果GADA阳性27例,阳性率为36.9%。B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以及餐后2h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B组空腹胰岛素水平、GADA水平均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基础内分泌检测无统计学意义。C,D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及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GADA是一种检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有效指标,但PCOS患者糖代谢与GADA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精子DNA碎片是精子发生过程紊乱后的一种病理产物,其水平异常增高对正常受精、卵裂及其胚胎发育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包括复发流产、不明原因不孕、子代高患病风险等不良妊娠结局。但也有研究认为,精子DNA碎片与不良妊娠结局并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关于精子DNA碎片的研究结论存有争议,且其发生机制尚未清楚,但其对男性生育潜能的预测显示出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既往剖宫产史对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行体外受精FET且有既往分娩史的1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分娩史和移植胚胎数分为4组:剖宫产史单胚组(n=338)、无剖宫产史单胚组(n=78)、剖宫产史双胚组(n=444)、无剖宫产史双胚组(n=319)。基于年龄、体质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剖宫产史单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卡钳值=0.15)、剖宫产史双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5)、剖宫产史单胚组与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1),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剖宫产史单胚组、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共匹配了77对患者,两组在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33/77)、45.5%(35/77)]、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2)剖宫产史双胚组、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04对患者,剖宫产史双胚组的临床妊娠率[42.4%(129/304)]、双胎妊娠率[9.5%(29/304)]明显低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分别为53.0%(161/304)、15.5%(47/30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无差异(P>0.05)。(3)剖宫产史单胚组、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18对患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4%(122/318)、45.6%(145/318)]、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但剖宫产史双胚组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剖宫产史单胚组[分别为11.3%(36/318)、0.3%(1/318),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与分娩孕周(OR=0.41,95%CI为0.32~0.54)和双胎妊娠(OR=4.44,95%CI为1.93~10.21)相关,巨大儿与母亲的BMI(OR=1.18,95%CI为1.06~1.32)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既往分娩方式无关(P>0.05)。结论不同既往分娩史的患者接受FET治疗,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既往剖宫产史患者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是否双胎、母亲BMI相关,与剖宫产史无关。建议既往剖宫产史患者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既可保证成功率又可降低双胎妊娠率和新生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多重置换扩增是一种新兴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能对单个细胞进行全基因扩增,产生大量的优质DNA,具有高扩增效率和高保真性等特点.多重置换扩增联合常规PCR已被成功用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进一步扩展了后者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两种内膜准备方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EMT)≤7 mm,并行FET的319个周期,根据内膜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门诊122例男性不育患者行Y染色体AZFa、AZFb、AZFc和AZF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包括由欧洲男科学会(EAA)推荐的6个STS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同时进行基础性激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检出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1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为45,XY,-13-14+t(13;14 )(q11;q11),未检测到AZF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χ2=7.810,P=0.005;χ2=7.700,P=0.006)。3组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F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原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的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不同类型的配子,且各种异常配子所比例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另外,正常胚胎率与正常配子率也不一致。本文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倒位、染色体复杂性重组)和数目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男性的正常精子率以及正常胚胎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