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介绍虎口挛缩的皮瓣修复体会.方法 回顾1985年以来诊治的112例116个虎口挛缩病例,就其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116个皮瓣完全成活112个,有4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尖端有3.0 cm×1.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有16例皮瓣在术后3~6个月再次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4.5个月.虎口饱满,外形满意,皮色正常,无继发挛缩;拇指对掌、内收、外展功能均近于正常.移位皮瓣在术后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功能.结论 恰当的皮瓣移植修复可以保证虎口的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 kg负荷5分钟,应用压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统,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解剖学观察发现,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背伸位时,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0.90±0.43)与正常(0.85±0.15)无差异,但掌侧(0.59±0.20)、尺侧(0.52±0.05)及背侧亚区(0.58±0.23)应力较正常(相对应力为0.77±0.13、0.75±0.08、0.68±0.09)减小;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增大;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B期,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矫正舟骨的旋转半脱位,防止后期出现桡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复拇指畸形391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复拇指畸形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总结20年来经手术治疗的复拇指畸形391例病例,就其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和术后继发畸形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例(137侧),随访时间为2-15年,参照Kawabata评分方法,优52例(58侧),良36例(40侧),差35例(39侧)。其中从生后6个月-1岁手术者随访到45例(51侧),优22例(24侧),良15例(17侧),差8例(10侧)。术后继发畸形进行二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有47例(55侧)。结论复拇指畸形的手术年龄应选择在生后6个月-3岁为宜,术前详细评估、术中正确处理和术后长期随访是复拇指畸形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LichtmanⅢB 期中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7例LichtmanⅢ期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术前X线平片 ,分别测量其腕高、腕高比值及桡舟角 ;以判断LichtmanⅢB 期腕关节是否较ⅢA 期进一步塌陷及舟骨是否进一步掌屈。同时 ,在 5侧新鲜腕关节标本上观察稳定腕舟骨的韧带的走行、起点和止点。结果 在LichtmanⅢA 期、ⅢB 期 ,腕高和腕高比值的测量值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桡舟角的测量值ⅢB 期较ⅢA 期明显增大 (P <0 .0 5)。解剖发现 ,舟骨近极对腕舟骨起稳定作用的 3条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结论 舟骨环形征是舟骨旋转半脱位的X线片表现 ,代表舟骨的近极向背侧移位 ,在治疗时应注意矫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部屈肌腱损伤早期修复及早期功能锻炼对手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5月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80例124指,共计221条肌腱,其中I区16条,Ⅱ区89条,Ⅲ区36条,Ⅳ区10条,V区70条,均予早期修复,术后早期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以TAM评价法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年,随访72例,失访8例。患指TAM优良率达94.64%。结论早期修复手部开放性屈肌腱损伤,术后辅以规范的功能锻炼对手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孙希光  路来金  崔建礼  宫旭 《吉林医学》2013,(20):4096-4097
目的:探讨腕部切割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对神经血管进行修复,对304例腕部切割伤患者进行系统随访,结合有随访的2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肌腱损伤总优良率85%,其中优118条、良69条、可31条;神经损伤中尺神经总优良率50%,其中优60条、良50条、可100条;正中神经损伤总优良率70%,其中优80条、良67条、可63条。结论:腕部切割伤术前查体、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功能练习对手术来说非常重要,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替诺福韦浓度的LC-MS/MS测定法,并用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双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空腹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300 mg,0~72 h间隔采集血样。以LC-MS/MS法测定血浆替诺福韦浓度,DAS2.1.1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的LC-MS/MS法在2~1 2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2 ng·mL-1,批内及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Tmax均为(0.5±0.2)h,Cmax分别为(604±207)和(573±189)ng.mL-1,t1/2分别为(17.1±2.9)和(17.4±4.0)h,AUC0~72 h分别为(2 490±604)和(2 297±499)h·ng·mL-1。结论:建立的LC-MS/MS法准确可靠,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8.
我有个梦想     
梦想,如花般开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默默的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们努力奋斗,向着梦想前进.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央央华夏拥有着如此多的儿女,而当如此多的梦想汇聚到一起,就变成了我们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神经卡压足跟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足跟部的神经支配 ,总结神经卡压跟痛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31例病人局部封闭治疗 ,两例无效者手术松解。结果  31例病人局部封闭治疗 ,治愈率 74.2 % ,有效率 93.5% ,2例无效者经手术松解治愈。结论 神经卡压是跟痛症发生的常见病因 ,要重视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5年~2004年应用于上肢软组织修复的2512例患者、2609个皮瓣。其中应用传统皮瓣修复1992例(2089个皮瓣),带蒂轴型皮瓣、肌皮瓣474例(474个),游离皮瓣46例(46个)。就其手术疗效、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1个月~9年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完全成活2531个,占皮瓣总数的97.01%;完全坏死10个,占皮瓣总数的0.38%;部分坏死68个,占皮瓣总数的2.61%。传统皮瓣(2089个)术后有46个(2.2%)出现部分坏死;687个(32.9%)术后需行皮瓣去脂或整形。带蒂轴型皮瓣(474个)中有28个(5.9%)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82个(17.3%)术后需行整形或去脂。游离皮瓣(46个)中有4个(8.7%)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股前外侧皮瓣多数需行去脂术。结论传统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最高,但皮瓣质地差,需多次手术。带蒂皮瓣质地好、血管蒂恒定、移动范围广及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可行复合组织移植,但皮瓣成活率低于传统皮瓣,特别是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是制约皮瓣成活的主要因素。游离皮瓣供区隐蔽,皮瓣质地好,外形与功能易于同时修复,但手术操作复杂,限制其应用。带血管蒂皮瓣是上肢组织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