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目的比较以细胞筛为载体的玻璃化冷冻与慢速程序化冷冻用于人卵巢组织冷冻的效果。方法人卵巢组织取皮质切块后,随机分为3组:新鲜组织对照组(F组)、慢速程序化冷冻组(S组)及以细胞筛为载体玻璃化冷冻组(V组)。卵巢组织冷冻复苏后,固定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卵泡形态;使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观察卵泡凋亡情况;部分卵巢组织体外培养,隔日采集培养液后检测雌二醇(E2)浓度。比较三组卵泡正常形态率、卵泡凋亡率及E2浓度。结果与F组原始卵泡正常形态率(91.1%)相比,V组原始卵泡正常形态率(88.1%)无显著差异(P0.05),而S组原始卵泡正常形态率(79.6%)显著下降(P0.001);V组初级卵泡正常形态率(74.2%)与S组(73.6%)相似,但两组均低于F组(89.0%)(P0.05);凋亡检测中,3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培养2周,各组E2浓度持续上升,F组E2浓度显著高于S组、V组(P0.001),而S组与V组E2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细胞筛为载体的玻璃化冷冻能较好地保存人卵巢组织,复苏后组织体外培养后,还可持续分泌E2。  相似文献   
2.
诱导排卵是治疗排卵障碍的主要手段,但在促排卵过程中出现阴道出血较为少见。本文介绍了3例行促排卵治疗的患者,促排卵过程中出现阴道出血后确认妊娠,包括生化妊娠、异位妊娠和正常妊娠各1例。通过分析和总结此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提示临床上在促排卵前需常规排除妊娠,在促排卵过程中出现异常出血,亦应首先排除妊娠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在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中的诊断治疗价值及术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生殖中心门诊诊断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根据是否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探查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手术组(67例)、非手术组(103例)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类型及不孕年限等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组中发现了98.5%患者影响妊娠可能原因,术后尝试体内受精试孕的患者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高于非手术组(52.2%比22.3%,52.2%比20.4%, 47.8%比16.5%,均P0.05)。体内受精试孕者于术后(4.0±2.6)个月妊娠,临床妊娠率术后6个月内较术后6~12个月提高(37.3%比18.5%,P0.05)。尝试体内受精未孕者于术后(6.5±1.7)个月接受IVF-ET助孕,其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间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无差异(76.9%比72.4%,61.5%比69.0%,53.9%比48.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是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妊娠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能够对不明性不孕患者明确病因同时行相应治疗,显著增加术后妊娠率。术后应争取在6个月内尽快妊娠,仍未孕者可考虑及时行辅助生殖助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型剪和电切环在有生育要求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至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因中重度宫腔粘连拟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的女性患者82例,分为微型剪分离组(n=39)和电切环分离组(n=43)。在手术当月的月经周期第3天口服雌激素预处理,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再度粘连形成。术后1~2个月行2次宫腔探查,宫腔粘连程度采用AF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术后随访1年内的妊娠情况(包括自然妊娠及辅助生殖)。结果:2次宫腔探查结果提示,2组患者宫腔形态的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剪分离组的月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电切环分离组,微型剪分离组患者手术前后宫腔粘连评分的降低程度高于电切环分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妊娠随访提示微型剪分离组患者术后妊娠率(43.6%)高于电切环分离组(37.2%)。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手术中,采用微型剪或者电切环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宫腔形态和月经情况。在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中,采用微型剪分离宫腔粘连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围种植期血清雌二醇(E2)水平对种植率和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362个周期,根据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分为激素替代方案(239个周期)和自然周期方案(123个周期)。根据妊娠结局的不同,分别比较激素替代方案和自然周期方案中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移植日、移植后第3天血清E2和孕酮(P)水平及P/E2;再将患者分为移植后第3天E2≤367pmol/L和E2367pmol/L两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与妊娠率。结果 (1)激素替代方案中,妊娠组(128个周期)与未妊娠组(111个周期)在移植日、移植后第3天的E2、P及P/E2均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第3天E2≤367pmol/L(42个周期)和E2367pmol/L(197个周期)两组间种植率与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2)自然周期方案中,妊娠组(70个周期)与未妊娠组(53个周期)移植日E2、P及P/E2无显著差异(P0.05);妊娠组移植后第3天E2水平显著高于未妊娠组[(493.9±272.2)pmol/L vs.(395.0±162.9)pmol/L,P0.05];移植后第3天E2≤367pmol/L组(43个周期)与E2367pmol/L组(80个周期)比较,胚胎种植率(28.9%vs.44.7%)和临床妊娠率(41.9%vs.65.0%)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移植后第3天E2水平可能预测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但在激素替代周期中监测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mplanon皮下埋植避孕剂植入后出现的出血模式改变及副作用。方法纳入有避孕需求的妇女45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植入皮下埋植避孕剂。以90d为一个观察期,观察避孕效果、出血模式改变和副作用。随访4个观察期。记录出血模式、痛经、体重、痤疮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在观察期内,无意外妊娠发生。第1个观察期末,患者平均出血天数为28.2d,平均出血次数为3.2次。频繁出血和/或出血时间延长、出血次数减少、出血次数正常、闭经者分别占40%、35.6%、35.6%和11.1%。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在第4个观察期末,平均出血天数降至17.3d,平均出血次数为2.3次。频繁出血和/或出血时间延长、出血次数减少、出血次数正常和闭经者分别占11.1%、41.7%、38.9%和13.9%。使用1年后,82.4%的患者痛经完全缓解或程度减轻。使用皮埋剂后患者的平均体重[(60.5±9.8)kg]显著高于放置前[(58.0±9.9)kg](P0.01),平均增加了(2.5±3.3)kg。其他不良反应较少,1例出现痤疮,2例出现情绪改变,1例出现嗜睡症状。结论 Implanon植入1年避孕有效(有效率100%)。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模式的改变,但出血时间延长和/或频繁出血会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Implanon能有效缓解痛经,但使用后体重有所增加,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结局不良。因此,在采取辅助生殖技术进行治疗前,是否需要手术剥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临床医生的困惑。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手术剥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会损害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卵巢反应性,手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结局并无显著改善。手术引起的损伤与手术过程、术者经验、手术方式都有关。在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前,手术剥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对患者并无显著益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应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来曲唑(LE)与枸橼酸氯米芬(CC)诱导排卵的临床特征,探讨LE诱导排卵的患者雌二醇(E2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提高LE诱导排卵的妊娠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的141个LE周期、82个CC周期和127个自然周期组的临床背景资料、卵泡监测结果及妊娠结局。并将LE组根据扳机日E2水平分为低雌激素组(300pmol/L)和高雌激素组(≥300pmol/L),比较两组间妊娠结局。结果 LE组的卵泡发育速度与CC组相当[(10.4±2.0)d vs.(10.0±2.0)d,P0.05],LE组自然LH出峰率和单卵泡发育率均显著高于CC组(分别为21.3%vs.9.8%,92.2%vs.57.3%)(P0.05);扳机日的E2水平以及单个大卵泡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CC组和自然周期组[分别为(644.5±274.5)pmol/L vs.(1 792.4±898.4)pmol/L vs.(901.8±404.3)pmol/L,P0.05;(610.8±260.7)pmol/L vs.(1 236.4±533.1)pmol/L vs.(896.6±409.0)pmol/L,P0.05];LE组扳机日内膜厚度与CC组类似,低于自然周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8.6±1.8)mm vs.(8.4±2.0)mm vs.(9.5±2.2)mm,P0.05]。对排卵障碍者,LE组和CC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5.3%、23.3%(P0.05);而对原因不明性不孕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4%、19.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E组诱导排卵过程中扳机日大卵泡数及E2水平较CC组显著降低(P0.05)。LE组扳机日E2300pmol/L时,无一例妊娠者;扳机日E2≥300pmol/L时,HCG阳性率为21.0%(P0.05),临床妊娠率为17.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E组中仅排卵障碍是妊娠的相关因素。结论 LE组与CC组相比,LH出峰及单卵泡发育率更高、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过低的雌激素水平对LE诱导排卵的妊娠结局不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参与脂多糖(LPS)刺激引起蜕膜细胞应激状态的机制,本研究采用LPS刺激和联合阻断ICAM-1及其受体LFA-1(CD11a/CD18,α1β1整合素)的策略,观察小鼠蜕膜LFA-1+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相对数量的改变,并检测胚胎吸收率的相应变化。LPS刺激可使小鼠胚胎丢失率显著增高,而采用中和抗体抑制ICAM-1/LFA-1通路则可基本消除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LPS可使小鼠蜕膜LFA-1+细胞相对数量显著增多,调节性T细胞相对数量显著减少。相反,抑制ICAM-1/LFA-1可消除上述LPS所造成的影响。结果提示,LPS刺激可激活ICAM-1/LFA-1信息通路,减少蜕膜Treg细胞的相对数量,并导致小鼠母-胎间免疫耐受失衡而发生流产。  相似文献   
10.
姬萌霞  赵晓明  孙赟  洪燕  高敏芝  郑中 《生殖与避孕》2013,33(4):272-276,24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剥除与否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ET第1周期治疗的305例患者,分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组(A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未手术组(B组)和管性不孕对照组(C组),采用长、短方案进行超促排卵,比较3组的IVF结局。结果:无论刺激方案如何,A组平均获卵数低于B组与C组(P≤0.001),而FSH用量高于C组(P<0.001),A组妊娠率低于B组,B组妊娠率低于C组(P<0.05)。B组与C组相比,除FSH用量较高(P<0.001)外,获卵数、总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数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在A组中,手术侧卵巢平均获卵数低于健侧卵巢(P<0.01),且术侧卵巢未获卵的比例达24%。结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IVF结局不良;手术剥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不能改善IVF结局,反而降低了卵巢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