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区别腹股沟直疝及斜疝的应用。方法收集54例同时行CT扫描及外科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病例资料,分别观察CT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对腹股沟疝的显示情况并区分腹股沟斜疝及直疝,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SCT及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腹股沟疝并区分直疝及斜疝。其中冠状位对腹股沟结构显示最清楚,对腹股沟疝分类诊断正确率100%;矢状位次之,诊断正确率94%;横断位诊断正确率87%。结论 MSCT及高分辨率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可以精确地显示以及辨别腹股沟直疝、斜疝。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骨折一般平片即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于较为复杂部位的隐匿性骨折,平片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匿性骨折指由不同程度外伤造成的不易被常规X线平片(DR)所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胫骨平台结构较为复杂,对于细微骨折常规平片因重叠部分较多,常常难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发生于小脑区的肿瘤并不少见,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生,有关影像学诊断的文献报道颇多。我们回顾性整理2004年2月至2011年8月两院收治的5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种小脑肿瘤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探讨各小脑肿瘤间的鉴别诊断要点,力求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院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肺肉瘤样癌患者,对肺肉瘤样癌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6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4例,左肺2例,中心型1例,周围型5例,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密度不均匀,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1例并单侧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诊断梭形细胞癌4例,多形细胞癌2例。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确诊需要靠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CT检查是诊断肺部病变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但对于病灶较小,形态表现不典型的病灶,影像诊断仍有一定的困难。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检出率高等特点,可提高肺部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总结近5年开展的经CT引导肺部病变经皮活检37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CC)与正常肝组织在同、反相位序列上信号强度相对变化的规律,以及肝癌信号变化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理证实、未经治疗的HCC共113例(女15例,男98例,年龄34~85岁,平均57.55岁)。在MRI同、反相位图像上分别测量正常肝组织和HCC的信号强度。统计分析①计算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及信号变化指数(SI);②比较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绝对值变化的差异;③分析正常肝组织、HCC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正向和负向变化病例数的差异;④计算经肝组织校正后HCC的SI(SI校正),分析SI校正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①113例HCC同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739.54±187.95,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724.19±194.58,同、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减低15.35±92.66,SIHCC为2.0%。113例正常肝组织同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840.58±184.98,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为854.63±204.65,同、反相位平均信号强度升高14.05±85.36,SI为-1.7%。两者信号强度变化具有统计学的差异(P=0.002);②HCC同、反相位信号升高(正向)53例、降低(负向)59例;正常肝组织信号升高66例、信号降低47例,差异没有显著性(P=0.425);③SI校正为0.2%~31.6%,平均3.41%。SI校正与肿瘤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997)。结论:正常肝脏组织和HCC在同、反相位信号强度存在正向、负向的变化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反相位图像上,HCC和肝组织的对比度要好于同相位图像。HCC的信号变化与肿瘤大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的不规范使用,肺真菌病的患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作者通过对本院已经临床确诊的23例肺真菌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在CT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PNET)的CT与MR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pPNET的CT及MR表现,其中3例行CT平扫、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 结果 4例位于髂骨、1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肩胛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肋骨、1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盆底。5例软组织pPNET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内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其中3例肿瘤边界不清,包绕、侵犯周围组织;2例边界清晰,周围组织受压、推移,未见侵犯征象;7例骨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较大软组织肿块影,其中3例可见骨膜反应,2例呈短细垂直状,1例呈葱皮状;2例复发灶内见骨化影。肿瘤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MR表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影,T2WI呈稍高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 pPNET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探讨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分布特征、厚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MRI正中矢状位观察263例正常国人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测量各节段脂肪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段硬膜外脂肪在椎管周围分布不等,腹侧成条带状或新月状,背侧脂肪呈节段性梭形分布;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各节段中以第3、4腰椎(L3/4)水平最厚,以第5腰椎、第1骶椎(L5/S1)节段最薄。L5/S1节段平均脂肪厚度小于L4/5节段;第12胸椎、第1腰椎(T12/L1)节段脂肪厚度小于L1/2节段,其他相邻节段脂肪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国人腰骶段椎管内脂肪厚度的正常值范围可以为临床某些椎管疾病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L5/S1节段椎管硬膜外背侧脂肪最薄,可以作为腰骶椎分界依据,为腰骶椎变异的患者提供定位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BCS患者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肝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情况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显示情况。结果 31例中,肝静脉阻塞28例(90.3%)、下腔静脉阻塞14例(45.1%),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11例(35.5%)。31例患者均出现肝内或肝外侧枝循环,其中肝外侧枝循环出现共29例(93.5%),肝内侧枝循环出现9例(29.0%)。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较好的显示布-加综合征阻塞的部位及肝内外侧支循环静脉,对BC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