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既往利用活性屏等离子技术制备的银涂层大都不涉及纳米领域,形成的银涂层为“薄膜样”,被覆基质表层且表面银颗粒分布不均,其长效抗菌能力受到挑战。目的:采用活性屏等离子体表面改性(ASPSM)技术制备可“埋入”不锈钢(SS)基质内部的纳米银涂层,观察其抗菌能力。方法:以不锈钢为基体,采用ASPSM技术制备纳米银涂层,其中通过调整轰击时间(1,2,4 h)制备3组涂层样品,分别记为1 h-Ag-ASPSM@SS、2 h-Ag-ASPSM@SS和4 h-Ag-ASPSM@SS,通过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分析3组涂层的抗菌能力。以不锈钢为基体,制备庆大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涂层样品,记为ACNs。将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分别插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中,采用涂布平板法分析样品长效(84 d)抗菌能力。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共培养,进行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取连续暴露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12周后的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采用滚平板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量,采用万古霉素药敏纸片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耐药性。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轰击时间的延长,样品表面纳米银的直径与含量逐渐增加,其中2 h-Ag-ASPSM@SS在形成了均匀球形纳米颗粒的情况下表面银含量较高。②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显示,相较于1 h-Ag-ASPSM@SS、4 h-Ag-ASPSM@SS,2 h-Ag-ASPSM@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与两种细菌共培养42,84 d后,2 h-Ag-ASPSM@S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显著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84 d后、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培养42 d后,ACN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多于不锈钢组。③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显示,2 h-Ag-ASPSM@S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ACNs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④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12周后,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多于不锈钢组;与不锈钢组比较,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01),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⑤结果表明,ASPSM技术制备的纳米银涂层提高了不锈钢表面纳米银含量的沉积效率,并且具有持久的抗菌特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治疗不稳定的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金属桡骨小头假体置换两种,均有成功的病例报道,但同时都存在不足。 目的:比较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45例不稳定性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病例,分别给予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及两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获得1-5年随访,平均随访2.8年。按照Broberg and Morrey评分,假体置换组平均90.1分,并发症发生率13.6%,切开复位组平均76.8分,并发症发生率4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比较,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不稳定性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4例患者,实验组44例使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使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状况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发生胸腰椎骨折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经肘前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用于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方法选取上海中冶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单侧尺骨冠状突闭合性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2岁。根据Regan-Morrey分类:II型5例、III型10例。通过肘前肱动脉、正中神经间隙入路,采用微型钢板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固定。对伴有肘关节明显不稳患者,取另一个切口修复外侧副韧带。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弧为137°±14°,前臂旋前/旋后恢复至127°±13°,与正常侧比较,功能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egand-Morrey分级,损伤臂功能恢复优14例,良1例,优良率100%。轻度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功能未受损。 结论经肘前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结合微型钢板固定冠状突骨折简单、安全、创伤小、暴露率高、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为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在遭受剧烈运动或暴力作用下发生的撕脱骨折,属关节内损伤。由1875年Poncet首次描述,早期常见于儿童的儿童型前交叉韧带撕裂,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骨折移位较大时造成的愈合畸形或不愈合容易导致前交叉韧带松弛甚至丧失功能,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稳。 Fiber Tape:型号AR-7237-7,由Arthrex公司提供。为不可吸收、宽2 mm扁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酯编织的缝合线,中部为扁平带状,逐渐过渡到两端的圆柱状结构,具有一定柔软性及相当的韧性,常被应用到肩袖修复或肩锁关节重建。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打结能力,滑结前进顺利,简化了关节镜打结程序。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在断裂强度、刚度、结强度和结滑移方面更具优势,但延伸率要低得多。广泛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其具有与标准聚酯缝合线相当的生物相容性特征。 背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需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中常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空心钉、钢丝、钛缆等)内固定,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复位弹性(缝线)内固定具有微创、术野清晰、固定准确性高、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愈合好、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关节功能康复快等优点,但也有强度不够、骨块切割等缺点。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与开放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法分成2组,微创组17例采用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开放组15 例采用开放手术骨折复位(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内固定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及术后第1,6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摄X射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②2组患者年龄组成、骨折类型、受伤原因、术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术后X射线片复查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移位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④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6);⑤膝关节活动度:2组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开放组(P < 0.05);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2组患者术后1个月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开放组(P < 0.05);⑦提示2组患者经过手术干预膝关节屈伸活动大部分恢复,且随时间延长恢复程度越高。与开放内固定(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相比,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出血更少,创伤更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恢复程度更高。 ORCID: 0000-0003-1711-8964(李广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婴幼儿与儿童化脓性髋关节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髋部后遗畸形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化脓性髋关节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1例31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9 d~10岁,中位年龄8.5(1.1,65.3)个月;延误治疗2~20 d,中位数为6.0(5.0,10.0)d。所有患儿均采用髋关节切开引流术,术后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出院,之后定期门诊随访。术后随访通过Bennett临床功能分级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通过末次随访的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判断是否有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imer’s外移指数判断是否半脱位,根据Salter标准确定有无股骨头坏死。结果 3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0(8.0,12.2)个月。患儿均获影像检查,末次随访影像学评估,发现残余髋臼发育不良15例,半脱位13例,股骨头坏死26例。29例进行Bennett临床功能评分,优3例,良14例,可10例,差2例;术后随访婴幼儿的影像学及临床功能满意率均差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婴幼儿组发生残余髋臼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鲑降钙素、阿法骨化醇、碳酸钙联合应用与单用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肌注鲑降钙素+口服阿法骨化醇和碳酸钙和单纯肌注鲑降钙素。治疗6个月及1年后测定骨密度值及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6个月和1年后腰椎和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4个部位BMD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给予肌注鲑降钙素+口服阿法骨化醇和钙剂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骨密度,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单纯给予肌注鲑降钙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带骺软骨儿童肱骨远端新力学模型,模拟肱骨髁上骨折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克氏针的数量、针道、出口高度及穿针构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于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中挑选1名6岁男孩的正常肱骨远端三维CT,将图像数据导入Simpleware及SolidWorks 2016软件,构建1个含有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及远端骺软骨的儿童肱骨远端模型。制作常见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并模拟交叉克氏针及单纯外侧克氏针的多种固定构型,在屈伸、内外翻方向施加30N,内外旋方向施加5 N的力,通过远折端的位移情况分析其稳定性。结果:2枚克氏针固定构型中,出口在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缘的2枚交叉针最稳定,可对抗超过2 585 Nmm/°的旋转应力;而在对抗屈伸及内外翻应力测试中,低位针经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2枚外侧针最稳定,分别可对抗接近45 N/mm及190 N/mm的应力。在最稳定的外侧2枚克氏针构型中加入第3根针,所有方向上的稳定性显著增加,其中3枚交叉针最稳定,屈伸、内外翻及内外旋时分别可对抗198 N/mm、395 N/mm及6 251 Nmm/°的应力。结论:2枚外侧分散针可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在2枚交叉针构型中,出口高度在MDJ区域上缘的交叉针最稳定。3枚交叉针构型在所有研究构型中最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单、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术后椎体的应变及应力变化。回顾性研究接受单、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所有阶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有限元分析表明,单侧入路模型最大应变、应力分别是双侧入路模型的1.18倍、1.15倍;临床研究发现,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入路组(P0.001)。两组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所有阶段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效果与双侧入路接近;利用穿刺针定位单侧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与双侧入路PVP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评价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全身多发巨大痛风石的效果。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收治的13例全身多发巨大痛风石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或慢性期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行一期关节功能重建术并结合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结果手术部位共42处,其中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17处、第1跖趾关节13处、肘关节7处、腕关节5处。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期为6~35个月、平均13.5月;切口I期愈合39处、延期愈合3处,术后功能及外形均获改善,疼痛消失;术后痛风年均发作次数为(0.8±0.6)次,较术前的(4.8±1.1)次明显减少。结论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是全身多发巨大痛风石的最佳治疗方法,术中保护关节功能及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