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0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放疗是现代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疗剂量的提高与肿瘤LC有关,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研究表明常规放疗剂量每增加1 Gy可使3~5年生存率提高约1%,死亡风险下降3%[1]。RILI是限制肺部肿瘤放疗剂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常规放疗RILI的发生率约为30%[2]。RILI包括早期的RP及晚期的RF,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能发现一种指标或模型,在个体上能准确预测RILI发生几率及程度,对易患RILI者降低放疗剂量减少发生,对不易患RILI者增加放疗剂量提高肿瘤LC率,将有可能实现个体化治疗,从而使肺部肿瘤患者从放疗中获得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3年4月,15例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分别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38.7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3.9±1.2、8.1±2.2及10.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例患者出现浅表伤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血肿。结论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该术式容易造成严重脊髓损伤,对术者技巧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是自1996年以来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的药物,但因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狭窄(<4.5 h)、大血管再通率低及出血风险限制了rt-PA的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溶栓治疗率一直很低。近年,相关血管内治疗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文中就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支架成形等治疗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 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前后局部脑血流多普勒检测,神经行为学测试和脑梗死面积评估等方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脑中动脉闭塞100 min后立即予Ipost C干预。使用改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和转棒实验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TTC染色测量脑梗死面积。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表达(Bax、细胞色素C),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损伤和TUNEL评估缺血周边皮质的凋亡。结果相对于脑缺血再灌注,Ipost C能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受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局部脑血流量。同时,Ipost C能减少线粒体的Bax转位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减轻线粒体损伤及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结论 Ipost C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可能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Ca2+通道电流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使用10 mmol/L的钡离子作为电荷载体,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全细胞电流;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中蛋白激酶C(PKC)的分型;进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析。结果姜黄素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电压门控Ca2+通道电流(IBa),姜黄素对Ca2+型通道的激活无显著影响,但能够使Ca2+通道的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此外,在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细胞内应用PKC-θ的抑制肽PKC-θ-IP,能消除黄素诱导抑制的作用;新型PKC-δ、PKC-ε和PKC-θ,但不包括PKC-η在神经元中内源性表达。结论姜黄素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通过新型的PKC-θ依赖途径抑制IBa,这个结论可能有利于证明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101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及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0 d,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0 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作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的合理方案。方法 对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制定2种放疗计划:PTV60计划的PTV为(GTV+6~8mm)+呼吸动度+摆位误差,对PTV获得60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PTV70计划的PTV为GTV+呼吸动度+摆位误差,对PTV获得70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2种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并进行剂量学的对比研究。结果 PTV70计划接受60Gy剂量的靶区体积明显高于PTV60计划,两组在靶区剂量均匀性方面相似。PTV70计划的肺V20较PTV60计划平均下降(1.69±0.4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7,P=0.002);肺V5平均下降(1.29±1.0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设计中,PTV70计划优于PTV60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侧窦血栓(87.5%)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7.5%)最常见,70%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14例(87.5%),其次为癫癎、偏瘫、嗜睡及反应迟钝等。头颅CT有14例(87.5%)发现特征性改变,为枕部近颅板下或后纵裂条索状高密度影。头颅MRI结合MRV阳性率为94%。结论:头痛是CVST患者最常见的主诉,CT可作为一种诊断CVST有效的初始检查,MRI结合MRV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4月龄SAMP8 40只,随机分为SAMP8空白组、NBP低、中及高剂量组;另选4月龄SAMR1 10只作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灌药60 d后,以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SAMR1组比较,SAMP8小鼠在隐蔽平台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NBP组从第4天起逃避潜伏期比SAMP8组显著缩短(P<0.05);探索实验中NBP组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多于SAMP8组,且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向实验中NBP高剂量组第3天的逃避潜伏期比SAMP8组显著缩短(P<0.05);可视平台实验结果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NBP能改善SMAP8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无效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试验组选择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41)。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确切,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症状改善为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