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确诊为SHPT并进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RFA)的患者15例,共15枚甲状旁腺增生结节,以超声造影作为测量消融术前后甲状旁腺结节大小的标准方法。对比消融术前后甲状旁腺结节大小、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维生素D[1,25-(OH)2D]、临床症状(骨痛、皮肤瘙痒、失眠、手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消融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3和6个月甲状旁腺结节明显变小(P<0.05),结节缩小率分别为66%、93%和98%,术后1天、1、3和6个月血清PTH、Ca、P、ALP水平明显下降(P<0.05),活性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并发症声音嘶哑的发生率为6.7%,低钙血症的发生率6.7%,治疗后均恢复,且未再复发,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SHPT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与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肝转移肿瘤负荷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4例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患者具有临床和随访资料,25例患者仅有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58例具有尚未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资料,51例具有已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资料.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每3~6个月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患者血清CgA水平升高或降低程度≥50%治疗肝转移瘤前的血清CgA水平,定义为血清CgA水平升高或降低,其余定义为血清CgA水平稳定.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gA.CT检查三维重建测定肝转移肿瘤负荷.采用国际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疗效.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归为治疗缓解,疾病稳定归为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和肿瘤复发归为疾病进展.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血清CgA水平为94.8 μg/L(67.4 μg/L,181.4 μg/L),显著高于尚未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59.9 μg/L(39.1μg/L,88.5 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6,P<0.05).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血清CgA水平与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肿瘤负荷呈正相关(r=0.486,P<0.05).39例具有临床和随访资料的患者中35例获得完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14例治疗缓解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降低和稳定患者比例分别为11/14和3/14;12例疾病稳定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降低、稳定和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2、7/12和1/12;9例疾病进展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稳定和升高患者比例分别为2/9和7/9.3种不同疗效的患者血清CgA水平降低和升高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1.02,18.82,P<0.05);血清CgA水平稳定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68,P>0.05).治疗缓解的患者血清CgA水平降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疗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的患者血清CgA水平升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疗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清CgA水平可能提示无功能性pNETs患者发生肝转移,疗效不佳.血清CgA水平越高,可能提示肝转移肿瘤负荷越大.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CT及3D重建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跟骨骨折CT检查及3D重建的价值。方法 CT检查101侧跟骨,3D重建61侧。结果 ①关节外跟骨骨折7侧,关节内骨折44侧。伴后跟距下关节面骨折43侧,按Sanders氏分型为:Ⅰ型14侧,Ⅱ型19侧,Ⅲ型7侧,Ⅳ型3侧。②3D重建跟距下关节面骨折呈斜线形、“Y”字形、倒“Y”字形、不规则形及塌陷或移位形改变。跟骰关节面骨折呈线形、凹陷或粉碎性改变。③采用1mm准直SCT扫描3D重建效果明显优于3mm及5mm者。④SCT及3D重建能较好地显示可塑型跟骨钢板与跟骨间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及3D重建对判断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术后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腹部恶性肿瘤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前后的动态超声造影(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DCEUS)定量分析曲线及灌注参数,探讨DCEUS技术在HIFU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疗效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腹部恶性肿瘤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前后的动态超声造影(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DCEUS)定量分析曲线及灌注参数,探讨DCEUS技术在HIFU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疗效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8年9月到2021年5月,前瞻性地纳入计划接受HIFU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所有的病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诊断为晚期恶性肿瘤。在HIFU开始治疗前1天及4周后分别进行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Vuebox图像分析软件分析CEUS检查过程并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并得到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peak enhancement,PE)、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HIFU治疗前后腹部恶性肿瘤病灶大小、CEUS增强-消退表现、TIC曲线、定量参数及肿瘤标志物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19例。HIFU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标记物及病灶大小及CEUS表现均无明显变化。DCEUS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HIFU治疗前,HIFU治疗后肿瘤病灶的TIC曲线峰值强度降低、曲线下面积缩小。在所有DCEUS定量参数中,PE [(32 920.63±24 822.71)a.uvs. (17 296.11±16 570.41) a.u,P=0.001]及AUC[(624 665.28±593 711.71) a.u vs. (309 148.00±366 938.07) a.u,P=0.00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结论 DCEUS可在评估HIFU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疗效时监测病灶微循环血流灌注,定量参数PE及AUC是具有潜在意义的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介入治疗25例共28个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33-86岁,中位年龄54岁。真性动脉瘤占85.7%(24/28个),单发者占76%(19/25例),囊状占89.3%(25/28个),伴门脉高压者占36%(9/25例);瘤体直径15-65mm,中位直径32mm,瘤体位于脾动脉近端8个,中段9个,脾门以远11个。20例患者行经导管载瘤动脉远近段栓塞术+动脉瘤腔栓塞术,1例行动脉瘤腔填塞术,1例采用瘤腔完全填塞+远端脾动脉栓塞术。其中15例采用弹簧圈漂流法栓塞脾动脉远端分支,脾动脉近端采用NESTER弹簧圈+普通弹簧圈彻底栓塞;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远端脾动脉栓塞术;1例合并肝动脉瘤者因脾动脉瘤体直径〈2cm选择临床随访。结果: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有10例(28%)患者中出现轻度栓塞后综合征,其余病例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栓塞术后随访2-37个月(平均18.1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增大或破裂出血。2例覆膜支架植入患者分别随访12和18个月,支架血流均保持通畅,瘤腔未见造影剂再灌注。1例未干预动脉瘤者随访48个月,动脉瘤体无明显增大。7例出现〈30%的脾梗死,无其他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与非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相比在一次手术成功率、30d病死率、栓塞后综合征、脾脏梗死例数、随访出现内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随着各种新颖的穿刺器械不断开创、操作技术的提高及医学理念的更新,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缓解胆道梗阻。为更好地应用此项技术,本文就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预防、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MRI对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对其良恶性评估方面的意义.方法男4例,女5例,年龄14~68岁,平均32岁.其中胫骨上端5例,股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1例,肩胛骨1例.全部病例有平片对照,7例有CT对照.9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在T1WI上均呈等、低信号,T2WI上均匀高信号5例,呈不均匀高、等、低信号4例.有骨皮质破坏5例,3例无骨嵴,2例显示关节及软组织受累.3例信号不均匀者大体病理呈暗红或棕褐色,5例信号较均匀者呈棕黄或黄色.结论MRI、CT、X线比较(1)在骨皮质破坏和骨嵴的显示方面,CT优于MRI.(2)显示骨外软组织及关节的受侵情况,MRI优于CT及X线.(3)在定性诊断方面MRI无明显优势,但术前评估肿瘤范围方面MRI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常规CT扫描对正常肺段及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认识,进一步识别异常支气管.方法通过对86例正常人胸部和45例肺部疾病常规CT扫描观察分析正常和异常肺段及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改变.结果正常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显示率为81%~100%,段支气管显示率34%~91%CT扫描显示支气管异常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9.7%,准确性为99.4%.结论 CT扫描对正常肺段及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认识及对异常支气管的CT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磁性阿霉素纳米微球(ADM-PNIPAM-Fe3O4)对兔VX2肝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作用.方法 将肝脏已成功接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10 ml;B组为游离阿霉素组,肝动脉注入阿霉素(1 mg/kg);C组为ADM-PNIPAM组,肝动脉注入ADM-PNIPAM 1.5 mg/kg(约相当于阿霉素1 mg/kg);D组为ADM-PNIPAM-Fe3O4并在瘤区外加磁场组,肝动脉注入ADM-PNIPAM-Fe3O4 2 mg/kg(相当于阿霉素1 mg/kg),同时在肿瘤表面加磁场.4组实验动物于介入术前1 d,术后14 d行CT肝脏及肺部扫描,测量肿瘤大小,检查肺部转移灶;术后第15天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均取肿瘤组织及肺脏作组织病理学检查,C组及D组取胃、脾、肾器官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前1 d各组动物肿瘤体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至术后14 d时,A组平均肿瘤体积为(23.87±7.02)cm3;B组为(7.70±1.53)cm3;C组为(4.29±0.25)cm3;D组为(2.05±0.18)cm3.B、C、D 3组平均肿瘤体积均小于同期对照A组,B、C、D 3组之间亦有差异,按术后肿瘤体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为B组>C组>D组,以ADM-PNIPAM-Fe3O4并在瘤区外加磁场组最小.肺转移的发生率A、B、C、D组分别为100%、66.7%、37.5%、12.5%,C、D组肺转移率低于对照A组;与B组相比A组转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病理学检查B组转移瘤数目比A组少;肿瘤坏死程度为D组>C组>B组>A组.结论 经动脉途径应用ADM-PNIPAM-Fe3O4联合外加磁场治疗对兔VX2肝肿瘤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初步肯定ADM-PNIPAM-Fe3O4是一种有效的介入化疗栓塞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