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956-2003年开展的l67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资料,选取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共4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选取的4个因素中,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情况下,肿瘤位置和年龄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也不同。腋窝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4.4%,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为18.8%,腋窝淋巴结4-6个阳性为28.1%,腋窝淋巴结≥7个为41.5%。结论有4个或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内侧肿瘤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0cm的年轻病人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乳腺癌的死亡率却是逐年稳定下降,尤其是在1995年之后,乳腺癌的死亡率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种良好的现象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乳腺钼靶摄片普查的广泛接受和开展,明显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另一方面则主要归功于乳腺癌系统性辅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在乳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6例以钼靶发现钙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象,在局麻下进行钙化灶的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的病例接受手术活检。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结果:196例经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乳腺病或纤维腺瘤145例,导管内癌(DCIS)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浸润性癌9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8例,乳腺炎症1例,脂肪坏死1例,不能诊断1例。病理符合率浸润性癌为88.9%,DCIS伴早期浸润为62.5%,DCIS为80.0%,不典型增生为81.8%。结论: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是乳腺钼靶钙化尤其是可疑恶性病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凌泓  胡欣 《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1):881-887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目前已得到学者公认。该研究旨在分析BRCA1相关A蛋白复合物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寻找和确定与汉族人群三阴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型和单体型。方法:2008年-2011年间414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354例健康妇女进入本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Abraxas、BRE、Rap80、NBA1和BRCC36基因组DNA的37个SNP位点的检测,分析它们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者随后检测了652例其他类型乳腺癌和890例健康女性的DNA以证实发现的SNP是否为三阴性特有的遗传相关位点。结果:该研究在第一步研究中发现,NBA1启动子区rs7250266位点突变的G等位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频率显著低于在正常女性中的频率(0.14 vs 0.19,P<0.01)。对rs7250266位点基因分型显示:与携带CC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GC型个体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GC∶OR=0.70,95%CI:0.51~0.97;GG∶OR=0.48,95%CI:0.21~1.07,P=0.03)。单体型分析也证实NBA1基因的不同单体型间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不同。第二步的研究结果显示,rs7250266位点突变在非三阴性的乳腺癌与正常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 vs 0.18,P=0.85)。结论:NBA1基因的rs725026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其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低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5.
乳管镜检查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罕见,而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表现的乳线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乳管镜筛查发现的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乳管镜下特点、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以乳头单孔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临床体检肿块不明显,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为阴性,细胞学检查均无恶性证据.7例患者乳管镜下共发现8处病灶(其中1例为双侧),5处表现单发乳头状新生物,3处表现为多发乳头状新生物.1处新生物周围管壁僵硬,其余7处管壁均光滑.所有病灶均在乳管镜定位下获得明确诊断.结论: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与曲妥珠单抗治疗效果显著相关,提示免疫检查点疗法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临床潜力。本研究旨在探索HER2阳性乳腺癌联合治疗的预测因子,筛选联合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方法:纳入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509例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67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转录组与基因组数据,筛选曲妥珠单抗耐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结合临床信息通过对数秩检验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并利用CIBERSORT反卷积法分析TIME特征,通过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umor immune dysfunction and exclusion,TIDE)评分预测免疫治疗获益。结果:通过...  相似文献   
7.
2003年St.Gallen会议对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最新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指导原则达成一个权威性的共识需要综合分析大量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以及阐明其可能对个体所带来的生物学、临床、社会、个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后方能实现。从1978年开始,在瑞士的St.Gallen定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在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达成权威性的一致意见。第八届St.Gallen会议于2003年的3月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发病率仍在上升。但其病死率却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因综合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而提高了生存率外,还应归功于诊断水平的提高,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早期乳腺癌。过去的15年,在全球一些大型研究机构中,开展了将核磁共振技术(MRI)引入乳腺疾病诊断中的研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文献报道其发现乳腺恶性疾病的敏感性高达94%~100%[1],放射学家们因此对MRI的高度敏感性给予了一致的好评。但MRI的特异性,文献报告53%~97%,各家不一。尽管如此,影像学家们正试图让核磁共振乳腺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共51例有乳管内病灶的患者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53次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术和随后的开放手术.结果 活检发现29例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上皮增生、2例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例恶性肿瘤.另有5例活检失败.开放手术后病理为12例单发管内乳头状瘤、12例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上皮增生、3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不仅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还可部分替代现有开放手术.活检如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乳房派杰氏病(Paget's disease)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文献报道该病患者的生存情况与其下乳房内的病灶的恶性程度相关.该研究旨在探索合并浸润性乳腺癌的乳房派杰氏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患者的生存率.方法:2002—2007年,共54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合并浸润性乳腺癌的乳房派杰氏病患者纳入该研究.由于乳腺派杰氏病大多数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研究者随机收集了同期72例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生存差异.结果:25例(46.3%)研究组患者没有典型的乳头乳晕派杰氏病皮肤表现,35例(64.8%)研究组患者浸润性癌灶超过2 cm,26例(48.1%)研究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派杰氏病患者的复发事件更多(5年无复发生存率:76.4%vs 48.5%,P<0.01).对照组复发事件多集中于术后3年内,而派杰氏患者复发风险在术后5年内持续存在.研究组的5年总生存率(61.0%)也低于对照组(80.6%,P=0.01).结论:合并浸润性癌的乳房派杰氏病患者比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