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TLR2和TLR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探讨TLR2,TLR4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TLR2、TLR4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论是肝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P<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癌组织TLR4的表达强度低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P<0.05)。结论:肝癌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受到相对抑制,但高于正常肝组织,TLR2和TLR4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46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共48根,技术上全部成功,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5.2±10.9)%下降至(9.6±4.6)%,无一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5%),随访(8.0±6.1)个月,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80岁的老戴最近1个多月一直被疼痛折磨得难以入睡,罪魁祸首是右侧胸背部簇栗状小水痘。现在疱疹虽然已经消退了,但原部位疼痛剧烈,一阵阵如针刺样、电击样,有时还火辣辣的疼痛。老戴感觉非常痛苦,高血压病也因此加重了。小丽骑电动自行车发生小小意外,当时人摔倒了,她觉得只是足踝小扭伤,然而疼痛却从此纠缠着她,后来更变本加厉,只要轻微碰触,甚至床单拂过,都像有电击般的疼痛从脚底烧上来。她说:"我痛到说不出话来,只能在心底呐喊。"这奇怪而神秘的症状困扰了她3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癌痛病人术前做好疼痛及用药评估、心理护理、积极的病人准备;术后做好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吗啡用量的调整、输注系统的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护,出院后病人鞘内泵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做好随访工作。[结果]40例病人术后疼痛控制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全面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达到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下肢功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高脂旨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累及腹主动脉远端以及髂内、外动脉和股、胭动脉.因所累及的动脉后期常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下肢不同平面的慢性缺血改变,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缺血肢体的坏疽、坏死而自行脱落或需要截肢(趾)治疗.以间隙性跛行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患者常首诊于疼痛科.我们采用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调制治疗ASO,取得了良好的镇痛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爆发痛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9月诸暨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术7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2例)。术后12~24 h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疼痛评估,统计爆发痛发生率;根据是否出现爆发痛将患者分成爆发痛组与非爆发痛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体重指数、术前NRS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爆发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0例患者术后12~24 h的NRS评分为(6.22±1.63)分,出现爆发痛131例,爆发痛发生率为65.50%。爆发痛组131例,非爆发痛组69例,2组患者年龄、术前NRS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爆发痛发生的保护因素,术前NRS评分≥6分、手术时间≥126 min、麻醉时间≥135 min、单纯神经阻滞、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发生并发症是爆发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爆发痛发生率较高,术前疼痛、手术时间长、麻醉时间长、单纯神经阻滞、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均是其影响因素,应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爆发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与神经纤维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明确“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在IC致病中的作用。方法51例IC患者(男9例,女42例)均完成VAS疼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膀胱活检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检测炎症分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9.5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结果IC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45±1.53)/cm^2、(5.07±1.74)/cm^2、(5.63±1.82)/cm^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1,P重/中=0.033);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r=45,P〈0.001)。三组患者的尿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2,P重/中=0.028),尿频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r=0.34,P=0.012);三组患者的尿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13,P重/中=0.035),尿急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t=0.38,P=0.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08,P重/中=0.003),疼痛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r=0.44,P=0.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中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而且IC患者的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的评分与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可能是IC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理特点和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38例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临床病理参数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易侵犯血管伴微血管透明血栓形成,嗜上皮反应;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强表达CD56、TIA-1、GranzymeB,7.9%(3/38)表达CD8,94.6%(36/38)EBER阳性;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临床分期为Ⅲ—Ⅳ、乳酸脱氢酶升高、血AST升高、外周血三少、区域淋巴结累及和未治或单一治疗方式是预后差的因素,IPI分组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形态学变异大,有亲血管和上皮倾向;预后与治疗方式有关,两种以上方法联合治疗可能为治疗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较好方法;IPI不是判断其预后的好工具。  相似文献   
9.
陈虹  冯智英 《医学文选》2000,19(3):394-39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特别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应用,疗效卓著,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根据文献报道及我科临床病例,简述如下。1 呼吸系统  咳嗽是ACEI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机制不甚明确,可能和这类药物能使缓激肽和前列腺素释放增加,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有关。该药所致咳嗽的特征是在服药1周内发生,呈阵发性剧烈干咳,夜间加重,严重时伴哮喘,体检多无阳性体征,X线摄片部分病人有肺纹理增粗,通常停药咳止,再用药又复剧咳,女性较男性多见,陈国清[1]报道8例,其中女性7例,我科也曾有4例,其中女性3例,笔者…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了解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159例连续偏头痛患者登记资料,共30例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伴有眩晕,成功电话随访17例,对其眩晕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无眩晕偏头痛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眩晕的首发年龄均晚于头痛,平均间隔为6.1年.眩晕发作可于头痛发作之前、之后或在头痛期间出现.其中12例患者在头痛间歇期也存在反复发作性眩晕.每次眩晕发作一般不超过24 h.多数患者发作不规则,频率自数天1次至数月1次不等,劳累及天气变化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伴或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人口学及偏头痛发作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偏头痛性眩晕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但与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相比,其他临床表现方面相似.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