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下行头臼成形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30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左髋21例,右髋9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4.91岁。根据分型分别于关节镜下行股骨头成型术、髋臼成型术以及髋臼成型联合股骨头成型术,患者术后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随访研究。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2月(34~51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65.7±6.3)分,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74.5±6.0)、(79.2±6.1)、(82.5±6.1)、和(83.1±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内Harris评分持续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髋关节镜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可有效消除或减轻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可成为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侧活动平台膝单髁置换术(UKA)后衬垫脱位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内侧活动平台UKA共723例745膝。观察术后衬垫脱位发生的时间和诱因,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措施。结果:745膝随访8~1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2.4±24.1)个月。共9例10膝术后发生衬垫脱位,术后衬垫脱位率为1.34%(10/745),发生脱位时间为术后1~61个月,平均为术后(22.0±19.4)个月,其中约30%的衬垫脱位发生在术后半年之内,50%发生在术后1年之内。术后衬垫脱位诱因:2膝有明确外伤病史,3膝为下蹲站起或过度屈曲后发生,1膝为侧躺后发生,4膝无明显诱因。翻修术中探查发现:4膝发生内侧副韧带或关节囊松弛,3膝出现假体位置安装不良,1膝出现衬垫磨损,1膝衬垫与骨赘撞击,1膝无明确原因导致脱位。5膝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翻修,2膝更换新的原厚度衬垫,2膝更换加厚衬垫并同时进行了关节囊紧缩术或内侧副韧带锚钉固定,1膝患者在外院更换加厚衬垫后再次发生脱位,最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翻修。结论:内侧活动平台UKA术后衬垫脱位率较低。术后衬...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患者而言,以关节腔液检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侵入性的并且是痛苦的。由于血小板计数是一种常规的血液检测措施,已被用作感染性疾病的预测指标,故推测其可能作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指标之一。目的:评价血小板计数联合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对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置换翻修的患者。根据美国肌肉骨骼感染学会的标准,其中77例确诊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其余137例为无菌性松动。收集并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计算其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与结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组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其对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94%和86.13%。血小板计数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特异性高于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因此认为血小板计数对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怀疑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可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与激素干预的大鼠成骨细胞的差异表达miRNA,并预测其靶基因.方法 取SD乳鼠的成骨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成骨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激素组,空白组用含10%大鼠血清的L-DMEM培养基培养,激素组用含10-5 mol/L甲泼尼龙、10%大鼠血清的L-DMEM培养基;分别提取总RNA并进行质检;采用RNA标记与芯片杂交,采集数据及标准化,找出两组间的差异表达miRNA并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利用mi-randa、microcosm、mirdb 3个靶点预测软件对最明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激素组中倍数>2.0(表达上调)的miRNA有4个,倍数<0.5(表达下调)的miRNA有2个,其中以上调的miR-672-5p和下调的miR-146a-5p最明显,其分别具有4个和11个可能靶基因.结论 激素干预后大鼠成骨细胞的miRNA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以miR-672-5p和miR-146a-5p最为显著.这表明它们有可能参与成骨细胞的凋亡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临床上的灾难性疾病,往往导致假体失效,需要全身抗生素联合手术才能根治感染,给医生、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保留假体清创、Ⅰ期翻修具有严格的适应证,满足条件的病例少。Ⅱ期翻修仍然是假体周围感染治疗的金标准,适用所有感染状况,治疗成功率高。在Ⅱ期翻修中,抗生素缓释系统起着关键作用,抗生素缓释系统载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经典的骨水泥及可吸收生物材料,骨水泥具有很强的力学强度、但是抗生素释放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可吸收生物材料可以持续高浓度释放抗生素,但机械强度差,不能单独使用。将骨水泥与可吸收生物材料联合应用,将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骨水泥是最常用的抗生素载体,但是抗生素释放浓度24 h后急剧下降,若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将难以控制感染,并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可降解材料可完全释放抗生素,释放时间长、浓度高,但是机械强度低。抗生素间隔器(spacer)在控制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将如何进一步延长抗生素缓释系统抗生素释放时间、增加抗生素释放量的同时,维持材料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理论,对生物信息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以多靶点作用、多种信号途径综合分析为特点,旨在预测药物治疗疾病的潜在机制,提高临床研究成功率,减少研究经费的新兴学科。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假体周围发生化脓性感染及假体表面形成生物膜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术口及周围红、肿、热、痛,窦道形成,渗液流脓等。 背景:五味消毒饮在临床中已被用于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但因五味消毒饮所含有效成分复杂,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究五味消毒饮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数据库(BATMAN-TCM)预测获得五味消毒饮的有效化合物及靶点基因,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疾病的相关靶点基因,取两者交集后得到五味消毒饮-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疾病交集基因。随后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根据度值筛选核心基因。将交集基因输入Cytoscape 3.7.2软件以构建WWXDY-靶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可视化网络图,并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其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①从BATMAN-TCM平台共预测出五味消毒饮的有效化合物37个,作用靶点共914个;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疾病的相关靶点基因286个;取交集获得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39个,经筛选得到核心基因16个;②GO分析结果显示,交集靶基因的生物过程主要是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向调控、蛋白激酶B信号、炎症反应、脂多糖媒介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的负调控参与免疫应答等;分子功能为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活性、ICAM-3受体活性、Ⅲ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细胞组分为细胞外空间、细胞表面、细胞膜外侧面、胞外区、整合蛋白αL-β2复合体;③KEGG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涉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南美锥虫病、利什曼病、炎症性肠病、阿米巴病、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肺结核、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信号通路;④提示五味消毒饮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疾病的作用机制呈多个有效化合物、多个作用途径以及多个靶点基因的特点,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ORCID: 0000-0001-5949-6483(张海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属于中医“骨痿”的范畴,认为肾虚为SOP发病的根本原因,脾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其病机主要以脾肾两脏虚损为本。脾肾二脏为先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脾肾与筋骨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骨骼与肌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脾肾两虚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型。故补肾健脾壮骨为SOP的治则,同时应根据其兼夹瘀血、气滞和痰湿等,辅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祛湿。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优化中医药防治SOP的诊疗方案,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SOP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背景:为了避免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异位骨化,常使用吲哚美辛等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进行预防治疗。 目的:对比观察美洛昔康与吲哚美辛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异位骨化药物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1例患者,其中9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根据患者置换后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在置换后口服吲哚美辛缓释片25 mg/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d或美洛昔康片15 mg/d。 结果与结论:单独使用美洛昔康和使用吲哚美辛+奥美拉唑对关节置换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疼痛、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美洛昔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因此,认为单独服用美洛昔康能够有效避免异位骨化的发生及缓解疼痛,可以作为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位骨化及疼痛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补肾活血方加减,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WOMAC评分、两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VAS评分、WOMAC评分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关节滑液人α防御素1-3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较高,但关节穿刺对手术部位具有创伤性,不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规动态监测,长期重复检查可能会增加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干扰骨科医生判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时间。外周血检测具有创伤小、标本获取容易、利于动态监控的优点,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动态变化规律观察的相关研究。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和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4-12月因晚期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分别在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第1,3,5天、置换后2周及置换后第1,3个月检测外周血炎性指标,并采用三文治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人α防御素1-3水平。结果与结论:最终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现“单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浆人α防御素1-3均呈现“双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再次升高后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