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THT)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的28例PTH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66. 7%(28/42)。28例首发症状为关节疼痛6例,腰痛、全身骨痛或无力6例,全身多关节疼痛致行走障碍6例,病理性骨折4例,肾绞痛或血尿、烦渴4例,恶心、呕吐、食欲缺乏或便秘2例。就诊初期误诊为骨质疏松症9例,骨肿瘤及肾结石各4例,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各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胃溃疡、慢性胰腺炎及骨囊肿各1例。误诊时间1周~6年。28例中1例确诊时已出现甲状旁腺危象,经治疗无效死亡;余27例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后经详细分析临床表现并行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为PTHT,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情好转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甲状旁腺激素24例正常,3例稍低于正常水平。结论 PTHT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对该病认识不足以及过于重视局部症状而忽视整体病情判断是其误诊主要原因。提高对该病认识,熟练掌握其临床特点和诊断线索,对疑似PTHT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可避免或减少PTHT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中医认为OP的发生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补肾活血方药在治疗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历代医家依据肾主骨理论辨证施治时大多偏重于使用补肾药,却忽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目前活血化瘀药物多作为配合应用,处于从属地位,研究提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OP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随着生长棒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回顾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程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原针灸对我国医学的贡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中原针灸在砭石与针具、针灸图谱、针灸铜人、医家与医著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结果:砭石与针具诞生在中原,针灸的图谱与模型创制在中原,中原的许多医家编写了大量的针灸著作,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论:中原针灸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量化评分与性激素水平、血瘀量化评分与血细胞参数间的关系,从微观水平探讨骨质 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方法的客观可靠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脊柱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 型女患者42例,参照李东涛等人“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骨质疏松症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对每位患者辨 证分型并量化评分。检测骨密度(BMD)、血细胞参数(触0、仙贾~^、触?乂70贾)、雌二醇(E2)水平。对患者肾虚量化评分 和E2,血瘀证量化评分与MCV、:RDW~cv、MPV、PDW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肾虚量化评分与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 380,尸=0. 013);血瘀量化评分与 MCV、MPV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0. 399,P = 0. 009;r =0. 364,P =0. 019),与 RDW- CV、PDW相关性不明显(r =0. 122,P =0. 443;r =0.299,P = 0.057)。结论我们从微观水平上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 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肾虚血瘀程度。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 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不但有助于临床医师简捷、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血瘀证型,同时还能为辨证论治时 合理配伍补肾活血中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多数累及全身肢体末端关节,也可侵犯脊柱,引起椎间盘炎[1]。脊柱痛风多发生在腰椎,其次是颈椎和胸椎[2]。发生在颈椎部位的痛风极为少见,诊断困难,痛风石沉积关节突关节及软骨终板后易引起骨质破坏,容易误诊,临床上应注意与感染及肿瘤相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1月,采用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35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术中出血量为5~20(12.6±3.2)mL,手术时间为39~89(67.1±11.3)min,住院时间为2~5(3.1±0.7)d。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疗效优2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4%。所有患者未见神经根损伤及硬膜撕裂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能够经穿刺点直达突出椎间盘,避免硬膜囊挤压,减少马尾神经损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