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深入了解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的污名化体验,为帮助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心身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解释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有自杀未遂经历的15例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即自我污名负性情绪体验(羞耻与自责,绝望与愤怒),公众污名负性体验(家人不理解加深羞耻和愤怒,老师、同学反应和期待有落差,网友言语冲击感受失落),负性体验后的消极应对(自我表露意愿低,产生再自杀想法,回避专业帮助,回避正常人际交往)。结论 自杀未遂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污名负性情绪和公众污名负性情绪,由此产生消极应对。因此,应积极调整自杀未遂青少年对污名的片面认知,改善其应对污名的方式,促进自杀未遂青少年身心的康复,防止再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生死的认知,为开展针对性生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20例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2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即对死亡的看法(愿意思考死亡话题、期待探讨死亡话题、谈论死亡话题过度冷静、存在认知偏差),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来源于爱与被爱、对意义感有困惑、生命是无意义的)。结论 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建立正确生死观。医护人员需对抑郁症青少年开展生死教育,帮助其寻找和构建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梳理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的概念、理论机制,从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应用效果和拓展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本土化调适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干预的可行性,以期为人际心理治疗的应用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中医医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培训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中医医院40名中层管理岗发展对象为学员,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开展“12+6”培训体系,设为培训后。2019年8月—2020年8月设为培训前。培训包括12个月的长期课程和6次互动研讨会,累计100学时,培训后评价培训满意度、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问卷和积分制考核。结果:学员对培训计划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在(91.12±9.63)分,满意率为92.5%;培训后学员的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问卷得分高于培训前(P<0.05);学员的积分制考核日常得分为(42.18±7.35)分,述职情况得分为(38.19±5.63)分,总分为(80.37±10.21)分。结论:中医医院中层管理者岗位胜任力培训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学员的领导力,并得到学员的好评,可为中医医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培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深入了解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及期待,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2年2月—5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联合门诊就诊的23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1)有自我表露意愿和行为的青少年,情绪体验存在差异;(2)有自我表露意愿但没有自我表露行为的青少年,内心矛盾纠结;(3)没有自我表露意愿及行为的青少年,感受极端化;(4)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期待得到表露对象的积极回应。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认知和表露对象的回应会影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和行为,青少年对表露对象的回应存在着诸多期待。临床护理人员应提升青少年及相关群体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知,鼓励青少年自我表露,并给予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