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假性动脉瘤是指因损伤造成的局限性动脉节段的持久性扩大,又称创伤性动脉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容易延误诊断。最近我们收治两例,报告如下。 例1男,40岁。因左上臂刀刺贯通伤入院,清创缝合术后。患侧桡动脉搏动有力,手指活动感觉正常。但局部持续肿胀、疼痛,皮下瘀血范围一度扩散。伤后10天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当时考虑为血肿压迫所致,未予足够重视。伤后15天出现正中神经支配的运动肌麻痹,本拟急行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于术前查体时发现左上臂局部广泛搏动,听诊闻及血管杂音,从而确诊假性动脉瘤。更改术式。术中见无明显粘连,动脉壁…  相似文献   
2.
经典孟氏骨折的定义是尺骨骨折伴上尺桡关节脱位,如合并桡骨头后脱位,即肱桡关节后脱位时,称为后孟氏骨折。而对于不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者,不应笼统称为后孟氏骨折,可称为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对于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后孟氏骨折,临床相对少见,其冠突骨折通常粉碎,上尺桡关节遭到破坏,环状韧带及骨间膜损伤,治疗时在恢复骨性结构及处理外侧韧带复合体后,还须关注与处理上尺桡关节的稳定,预后疗效不确定。而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临床相对多见,其冠突骨折块通常完整,环状韧带及骨间膜完好,在治疗上以恢复骨性结构为主,同时处理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预后效果好。通过解剖基础、影像学特征、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鉴别和区分后孟氏骨折与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肱骨远端C型骨折使用垂直与平行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2~2019-02该科收治的79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分为垂直固定组32例和平行固定组47例,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0~18 (12. 85±2. 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垂直固定组Mayo评分优15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 38%。平行固定组Mayo评分优22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2. 98%。肘关节活动度垂直固定组为(102. 91±15. 65)°,平行固定组为(103. 19±13. 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肱骨远端C型骨折使用垂直或平行钢板内固定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外髁粉碎骨折、低切迹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等更适宜平行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Acumed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天津医院创伤上肢科通过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28岁至77岁,平均年龄55岁;左侧14例,右侧8例。按Mason分型,MasonⅢ型15例,Ⅳ型7例,均为桡骨头闭合性新鲜骨折,其中伴有侧副韧带损伤的18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2例。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9例。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10±15)°,前臂旋前平均(65±10)°,旋后平均(65±15)°。结论解剖型组配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伴肘关节不稳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1人,男27人,女24人;年龄20~88岁,平均48.69岁。所有健康志愿者行肩部CT扫描,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39岁)17人;B组(40~59岁)18人;C组(≥60岁)16人。应用骨皮质测量软件Stradwin 5.2读取CT原始影像数据,生成骨皮质的彩色分布图。垂直于肱骨头关节面,将肱骨头高度四等分后建立相互平行的3个横截面;在横断面1、2、3,测量分析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和后壁的骨皮质厚度、骨皮质密度和皮质下骨小梁密度。结果 在A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B、C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A、B、C 组的横截面1、2中均较低。在C组的横截面3,外侧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值最低。A、B、C组在横断面1、2、3中各个测量点的皮质下骨小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各个年龄段,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程度不同,40岁以后差异程度有所减弱。肱骨头区的外侧壁或者后壁,是骨皮质的薄弱区域。  相似文献   
7.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是由Goss于1993年首先提出,包括锁骨远端、肩锁关节、肩峰、肩胛盂上部、喙突、喙锁韧带及周围连接所组成的骨-韧带环形结构。其作用主要有维持上肢和中轴骨骼的稳定关系、肩锁关节和喙锁韧带的微动、是多个软组织结构的止点。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等外伤所致,其合并伤发生率较高。喙肩韧带和喙锁韧带在维持肩胛颈骨折近端稳定性上分别起40%和60%的作用。肩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及以上损伤可导致肩关节不稳,需手术治疗。喙突是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胸小肌的附着点,喙突与肌腱之间有滑液囊组织。其内侧为臂丛神经、腋动脉及静脉,是手术危险区。喙突骨折多由交通伤、外伤引起,基底部骨折多由直接撞击造成,喙突尖部骨折多由喙锁韧带、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牵拉所致。喙突骨折手术指征包括影像显示1 cm以上的骨折移位、肩上方悬吊复合体多处大于1 cm的撕脱、运动员及重体力劳动者、骨折不愈合等。手术入路多采用Langer氏入路或Judet入路,置顶时入钉方向为内倾15°、后倾30°。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或重体力劳动者喙突发生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时,应修复肩锁关节,肩锁关节分离合并喙突基底骨折时(特别是骨折移位明显),两处均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同侧喙突骨折合并肩峰突骨折患者,首先对肩峰突骨折进行内固定,如此时喙突自动复位可选择保守治疗,如喙突仍有移位,需同时对喙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喙突骨折合并同侧锁骨远端骨折时,如果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喙突不能自行复位,则喙突也需要同时进行内固定。喙突基底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时,如肩胛颈明显移位(侧方移位≥1 cm,或成角≥45°)必须采取手术治疗,喙突损伤通常无须手术治疗。喙突骨折合并锁骨远端、肩峰或肩胛盂骨折时,首先固定关节稳定结构:肩峰、锁骨远端及关节盂,喙突是否固定视上述结构固定后喙突是否稳定来决定。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是急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无论是采取保守治疗或是作为手术前的处理,闭合整复石膏固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指导下,规范的无痛闭合整复及石膏固定可以减少患者应激,进一步优化此流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经全国创伤骨科专家讨论,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ERAS理念为指导,特制定该共识,为医务人员在治疗此类骨折时提供指导。该共识适用于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9.
总结8例行反式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疾病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患肢与体位管理、引流管的护理及疼痛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对于任何创伤骨科医师都是一个挑战。在诸多问题上仍然需要通过研究提供更高等级证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引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多方面的改进,以使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客观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经过全国创伤骨科专家的讨论后达成本共识,为在急诊情况下处理开放性骨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