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提高原发性骨胸壁肿瘤的手术成功率,回顾性分析25 例原发性骨胸壁肿瘤的治疗情况,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对恶性肿瘤行胸壁大块切除并胸壁重建术,疗效满意。无论良、恶性骨胸壁肿瘤均首选手术治疗,但2 者手术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穿透性胸伤致膈肌破裂的伤情评估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胸伤致膈肌破裂的创伤评分特点,并评价救治质量。方法 1970~1999年,我科收治穿透性胸伤致膈肌破裂患者28例,运用各种院内创伤评分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与穿透伤指数(PTI)、综合评分方法(TRISS、ASCOT)评分呈显著性相关,PTI仅与TRISS评分有相关性。全组生存率概率计算均≥0.5,即28例患者预测都应生存,实际死亡2例。休克组与无休克组比较,修正创伤评分(RTS)、ASCOT评分有显著性差别。结论(1)ISS较PTI评价穿透性胸伤合并膈肌破裂更合理,且宜以ISS≥20定为重伤标准。(2)解剖损害(ISS、PTI)在休克组与无休克组无明显差别,此为该类伤的重要特征。(3)仍须加强对此类伤的认识,以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MVR)后机械瓣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对100例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施行MVR,根据术中对自体瓣膜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Ⅰ组、23例),全部切除瓣下结构组(Ⅱ组、27例),保留前瓣组(Ⅲ组、22例),保留后瓣组(Ⅳ组、28例),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各组患者随访,以正常人作为对照,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别. 结果Ⅰ~Ⅳ组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各种参数在Ⅰ~Ⅳ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中,研究涉及的各种保留瓣下结构方法之间,保留与不保留瓣下结构之间,术后中期的机械瓣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对51例经胸心脏超声选择的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膜周部VSD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年龄4~12个月,(8.6±2.1)月,体重6~11 kg,(7.4±2.1)kg。胸骨下端4~5 cm切口,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心室前壁,置入导引钢丝,导入输送鞘管和装置鞘管,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并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封堵成功46例(90%),5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内直视修补。封堵成功患儿无残余漏、脱伞、心律失常,心彩超下无主动脉瓣反流,新增加三尖瓣轻度反流5例(13%)。3例(5.8%)输血50 ml。术后住院3~7 d,(3.9±0.7)d。4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3.6±1.4)月。无死亡,均行心电图、胸片及心脏彩超检查,无心律失常、残余漏、脱伞、血栓、出血事件,无新发瓣膜反流,心功能Ⅰ级。结论对于低龄低体重、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先天性心脏病膜周VSD,实施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手术方式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心内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内直视术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情况,以总结临床特点,找出防治对策。方法:近两年连续1105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发生鱼精蛋白毒性反应53例,将其分为有反应与无反应组,轻度与中重反应组,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率为4.8%,有反应有无反应组,轻度与中重度反应组临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仅中重度反应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与鱼精蛋白毒性反应持续时间明显较轻度反应组长(P<0.05),中重度反应组死亡率达50%,结论:心内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率高,应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难以预测,中重度反应死亡率高,预后差,鱼精蛋白用量应适度,充分认识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特点和及时再转机车不有助于防治此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以多普勒超声结合同步心电图定义左室收缩期时相的可行性。采用多普勒超声与同步心电图同时显示主动脉瓣口血流频谱及心电图的波形 ,测定 13例正常人左室收缩期各时相的时间与二维容积参数 ,比较常规法与多普勒超声法的测值之间差异 ;分析两种方法测值之间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的左室收缩末期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两者具有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r=0 .91,P<0 .0 1)。 Bland- Altm an分析两种方法测值一致性良好 ;两种方法测量的左室收缩末期的容积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两者具有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r=0 .97,P<0 .0 1)。两种方法测量的容积一致性良好 ;多普勒法测量的左室等容收缩末期的容积和常规法测量的左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两者具有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r=0 .98,P<0 .0 1)。多普勒法测量左室等容收缩末期容积与常规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一致性良好。多普勒超声结合同步心电图确定左室收缩期时相的方法是可行的 ,并与常规法具有相互替代性。  相似文献   
7.
胸部穿透性损伤解剖评分重伤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胸部损伤(PTT)创伤评分指标预测生死结局的效果,界定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穿透伤指数(PTI)的重伤值,对PTI和ISS进行比较。 方法 295例PTT分为生存组286例和死亡组9例,以胸AIS、ISS和PTI作为评分指标进行创伤评分,比较两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的差别。对全组ISS、PTI与死亡率的关系分组段分析,将PTI和ISS进行比较。 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SS值在20~25组段死亡率为14.81%,PTI值在16~19组段死亡率为7.14%,两者分别与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I与ISS有线性正相关关系(r=0.74,P<0.001),PTI的区别度明显大于ISS,PTI的死亡误判率低于ISS。 结论 建议增加院前时间作为创伤评分指标,ISS和PTI重伤值界定分别为≥20和≥16,评价PTT以PTI优于ISS。  相似文献   
8.
46例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分析比较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和伤情,以指导创伤的救治。 方法 46例胸外伤合并膈肌破裂病人分为穿透伤组和钝性伤组,比较两组的损伤情况,并应用创伤评分系统进行创伤严重度评估。 结果 钝性胸外伤造成膈肌破裂的发生率低,复杂,常合并全身多发伤,但伤情进展相对较慢;穿透性胸外伤造成膈肌破裂的发生率高,伤情进展迅速,早期易出现失血性休克。比较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AI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钝性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和腹部AIS较低,分别为12.69±2.69,1.62±1.66(P<0.05)。 结论 针对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不同临床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肺曲霉菌病临床上极为少见,常因人体抵抗力下降,招致感染而致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易误诊.1980~1998年,我科收治15例肺曲霉菌病患者,本文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诊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 对 73例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 ,根据术中对自体瓣膜处理的方式分为全保组 ( 11例 )、全切组 ( 2 5例 )、保前组 ( 14例 )、保后组 ( 2 3例 ) ,另选 2 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采用超声心动图彩色室壁动态分析技术 (colorkinesisimages ,CK)对上述各病例组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以正常人作为对照 ,测量左室壁节段性位移幅度 ,比较各病例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病例组间所有节段的室壁位移幅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在心尖四腔切面 ,各病例组室间隔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尖段的位移幅度均较正常组差 (P <0 .0 5 ) ;在心尖二腔切面 ,各病例组下壁中间段、尖段的位移幅度均较正常组差 (P <0 .0 5 ) ;在瓣口水平切面 ,各病例组后壁、隔前壁和下壁的位移幅度均较正常组差 (P <0 .0 5 ) ;在乳头肌水平切面 ,各病例组的隔前壁和隔后壁的位移幅度均较正常组差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涉及的各种二尖瓣置换术后中期的室壁运动变化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别 ,效果均不理想。探讨腱索合理牵拉方向和保留腱索的最佳长度可能是设计最佳手术方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