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右侧腹股沟区出现肿块10年余来本院就诊。体格检查:右腹股沟区触及大小约15 cm×15 cm肿块,呈梨形,在腹股沟之上,坠入阴囊。拟诊为"右侧腹股沟疝",为进一步诊治而收入病房。入院后行超声检查:右睾丸外周见无回声区,较大前后径6 cm,向上沿腹股沟区延伸至下腹部,在腹腔内范围约13.8 cm×9.3 cm,上端有包膜,腹股沟区通道宽约3.3 cm。超声提示:右侧睾丸外周积液延伸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切缘对肝切除术治疗自发破裂性肝细胞癌(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切缘范围>1 cm(宽切缘组,19例)和≤1 cm(窄切缘组,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宽切缘组比窄切缘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13.2% vs 0,P=0.036)和3 年总生存率(17.5% vs 0,P=0.002)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值(HR=1.013,P=0.008)、肿瘤分级低分化(HR=3.326,P=0.007)和手术切缘≤1 cm(HR=3.287,P=0.011)为SR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高值(HR=1.002,P =0.041)、肿瘤分级低分化(HR=4.411,P=0.005)、肝外转移(HR=3.445,P=0.044)、手术切缘≤1 cm(HR=3.255,P=0.024)是SRHCC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宽切缘肝切除术能够改善SR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4.
尿道内口肾源性腺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2岁.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0余年,伴尿频、尿急、尿痛、发热于2007年6月入院.膀胱镜检示:尿道内口与膀胱交界部位黏膜粗糙,呈息肉状隆起,直径0.8 c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C-Kit蛋白和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经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标本90份,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分化、有无包膜、不同病灶大小、术前不同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在本组90例HCC患者肝组织中,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和74.4%,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1.1%和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Ⅲ级和Ⅳ级组织学分化、49例术前血清AFP400 ng/ml、28例发生血管浸润的癌组织Ep-CAM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0%、79.6%和82.1%,显著高于40例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化、41例血清AFP≤400 ng/ml和62例未发生肿瘤血管浸润的癌组织(分别为52.5%、48.8%和58.1%);Ⅲ级和Ⅳ级组织学分化、术前血清AFP400 ng/ml、发生血管浸润的癌组织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0%、87.8%和89.3%,也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化、血清AFP≤400 ng/ml和未发生肿瘤血管浸润的癌组织(分别为60.0%、58.5%和6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增高,并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术前血清AFP水平和是否发生肿瘤血管浸润有关,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C-Kit蛋白和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经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标本90份,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分化、有无包膜、不同病灶大小、术前不同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在本组90例HCC患者肝组织中,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和74.4%,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1.1%和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Ⅲ级和Ⅳ级组织学分化、49例术前血清AFP>400 ng/ml、28例发生血管浸润的癌组织Ep-CAM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0%、79.6%和82.1%,显著高于40例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化、41例血清AFP≤400 ng/ml和62例未发生肿瘤血管浸润的癌组织(分别为52.5%、48.8%和58.1%);Ⅲ级和Ⅳ级组织学分化、术前血清AFP>400 ng/ml、发生血管浸润的癌组织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0%、87.8%和89.3%,也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化、血清AFP≤400 ng/ml和未发生肿瘤血管浸润的癌组织(分别为60.0%、58.5%和6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Ep-CAM蛋白和C-Ki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增高,并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术前血清AFP水平和是否发生肿瘤血管浸润有关,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浩  田怡  陈永其  冯莉  谢蕴  陈世耀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294-1295,1297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52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变位于直肠19例,位于乙状结肠13例,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2例,位于降结肠6例,位于横结肠8例,位于升结肠3例,盲肠1例;多发1例,单发51例;腺瘤直径1~25 mm。52例中广基息肉32例,亚蒂息肉15例,有蒂息肉5例。病理学检查为单纯锯齿状腺瘤17例,锯齿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3例,锯齿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锯齿状腺瘤局部恶变1例。结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临床症状无特异,以单发广基息肉多见,多见于直肠,常伴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显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309个甲状腺癌结节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同一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结果:27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单灶型259例,多灶型19例;乳头状癌264例,甲状腺滤泡癌9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1例。其中低回声结节241例,囊实混合性结节28例,稍高回声结节9例。264例乳头状癌中微小乳头状癌78例,其中45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33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有51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65.4%。较大乳头状癌186例,其中184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2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84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各类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可以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5岁。发现右腋下无痛性肿块1年余,自觉肿块逐渐增大就诊。查体:右腋下可见约3cm×2cm大小肿块,质软,光滑,界清,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查:右腋下皮下肿块处见一枚混合性回声区,大小约2.9cm×1.3cm×2cm,外形规则,边缘清晰,CDFI实质部分见丰富血流信号(图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