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利民  章波 《中医正骨》2005,17(10):66-6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保存原有股骨头,然而由于其病因和自然病程并不十分清除,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临床上广泛用应,但对其适应症和技术规范尚未达成共识[1].本文就其近年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将120例腰背痛患者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并分组进行疗效对比手法治疗。观察组60例,辩证施治,补虚泻实;对照组60例,平补平泻,不辩证施治。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也较对照组短(虚证P<0.05,实证P<0.01)。表明手法的补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纸板加压垫法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我院应用纸板加压垫法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113例,优良率达92.9%。本组无不愈合病例,对治疗要点和骨折分类进行了讨论,提出二类三度分型方法。用于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作者认为本病治疗不当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应当重视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塌陷风险评估预测体系,预测评估塌陷风险。方法:结合Steinberg分期、力学承载的ABC分型和近端硬化带比例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塌陷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应用Steinberg分期系统分期,Ⅰ期应用ABC分型预测风险,C型无风险,B型为低风险型,A型和BC型为中风险型,A-C和AB型为高风险型。SteinbergⅡ-Ⅲ分期首先进行硬化带分型,若为2型直接预测为低风险型;若为1型,则进一步进行ABC分型的划分,预测C型为无风险,B型为低风险型,A型和BC型为中风险型,A-C和AB型为高风险型。依据此预测体系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预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门诊收集的188例(301髋)股骨头病例塌陷风险。并对3名医生及1名医生前后不同时间应用该体系预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188例(301髋)股骨头坏死病例。其中男136例,女52例;年龄19~64(42.61±12.07)岁;单髋75例,双髋113例;病程0.33~5.00(3.62±1.93)年。301髋病例中206髋发生塌陷(塌陷率68.44%)。无风险组,1髋中0髋发生塌陷,塌陷率0%;低风险组,91髋中9髋发生塌陷,塌陷率9.89%;中风险组,19髋中12髋发生塌陷,塌陷率63.16%;高风险组,190髋中185髋发生塌陷,塌陷率97.37%,不同风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该体系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AUC=0.95,P=0.00)。不同医生预测结果一致性良好(IC C=0.94,P=0.00),同一医生前后两次预测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系数=0.90,P=0.00)。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风险评估预测体系根据不同时期影像学特点选择不同方法预测塌陷风险,结合多风险因素综合评估,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简捷,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取穴与骨折愈合疗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针刺取穴与骨折愈合疗效的关系,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48只体重2.0~2.5 kg的雄性纯种大耳白家兔,手术造成新鲜桡骨骨折模型,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局部和邻近取穴组(A组)、远道和辨证取穴组(B组)、局部和邻近取穴加远道和辨证取穴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共四组,术后第一天开始对治疗组分别做电针治疗,于术后7 d、14 d、28 d取材做血液生化学、生物力学、放射学、组织学的观测.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14 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1),骨折标本抗弯强度在28 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1),X线量化评分14 d和28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5),在各个时段各个指标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和邻近取穴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而且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远道和辨证取穴则效果不明显,与前者合用也没有明显增强前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骨发生和形成过程中TGF-β/BMPs的信号传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的胚胎发育及创伤后的修复过程受到许多生长因子的调控,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beta,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最重要的骨生长因子,在骨及软骨的修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们的生物活性及细胞外的作用机制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对其在细胞内部的信号传导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阐明这些骨生长因子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质的合成的.本文将对近年来在TGF-p/BMPs的信号传导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重点介绍一下在骨的胚胎发育及创伤后的修复过程中TGF-β/BMP的配体、受体及它们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介质SMADs信号蛋白、核转录因子等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探讨张仲景在治疗外感内伤杂病上体现的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升降之枢。正是基于这两方面,张仲景在祛邪之余不忘扶正,理气之时不忘假以脾胃。其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在重视脾胃以论治疾病方面提供了完整的、重要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56岁,因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余就诊。患者自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久行、久立,休息后可缓解。10年前无明显外因出现双侧跟腱断裂;糖尿病史5年;否认外伤史。母亲及妹妹均患有成骨不全症。入院查体:体型矮小,营养尚可,神志清楚,表情自如,回答清楚,查体合作,身高1.55 m。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头发花白稀疏。巩膜深蓝色(图1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以降低重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先于开颅对侧侧脑室额角置双腔引流管,再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术后一腔持续引流脑脊液,另一腔按3~8 ml/h持续向脑室内泵入0.9%氯化钠溶液,3~5 d后,改为双腔持续引流脑脊液,7~12 d(平均10 d),拔除双腔引流管。结果本组19例,经治疗后16例存活,其中14例恢复良好,2例重残;3例死亡。结论脑脊液持续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能降低重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得出的。对于少数疑难病人的诊断,需要应用CT、MRI及其骨扫描等检查方法。1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按照北美脊柱协会(NorthAmericanSpineSociety)对该病的命名,椎间盘突出(Herniation)这个概念包括椎间盘膨隆(annulerbulge)、椎间盘凸出(protrusion)、椎间盘脱出(extrusion)和椎间盘游离(freefragmentdisk)这4种病理类型。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1)肯定腰腿痛,确系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2)确实能识别和排除结核、肿瘤、椎管狭窄、脊椎骨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