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平滑肌肉瘤23例影像学与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与内镜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3例胃平滑肌肉瘤的钡餐、CT及内镜资料。结果 钡餐表现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 ,其内可见不规则龛影 ,或表现为胃受外来压迫。CT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不规则肿块 ,并可准确的判断邻近脏器的浸润及淋巴、血行转移情况。内镜可显示肿块、胃腔的情况 ,并可取活检 ,明确诊断。结论 钡餐、CT、胃镜密切配合 ,互为补充可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水平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髁状突经眶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23侧)薛氏位片与髁状突经眶位片进行回顾性的对照分析。结果:髁状突经眶位片能清楚显示髁状突内外侧缘,对髁状突骨质细微结构(骨皮质、骨小梁)的显示明显优于薛氏位片,在颞下颌关节部分组成结构(关节窝、关节结节)的显示不如薛氏位片。结论:髁状突经眶位对颞下颌关节病损,特别是早期病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与薛氏位片相结合.将是一套较完善的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价值(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CT复查确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作平扫,其中6例加作增强。检查前不口服造影剂。结果:水肿型27例,坏死型23例,其中8例合并感染。均有较典型的CT表现,肿胀出现率最高,45例(90%%);其次为胰外渗液,42例(84%);再其次为胰腺坏死,23例(46%)。结论:CT检查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B/S模式的PACS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们采用 B/ S模式及其构建技术 ,给出了一个完整 PACS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 ,并介绍了在此体系结构基础上实现的 PACS各部分的功能应用。此 B/ S模式的 PACS具备安全、稳定、易维护、易升级等优点 ,可方便的实现远程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国人头颅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颅骨有关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颅脑CT扫描结果阴性的 1 0 7例受检者 (年龄 1 7~ 89岁 ,平均 4 7.0 5岁 ,男 1 0 1例 ,女 6 9例 )的影像资料 ,排除颅脑病变和先天性畸形。测量头颅前后径、横径、岩矢角的角度、枕内粗隆及筛骨鸡冠的高度。计算头指数 ,并对头颅分型 ,分析头型与所测解剖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中长头型 1 2例 (7% ) ,中头型 5 5例 (32 .4 % ) ,圆头型 1 0 3例(6 0 .6 % )。 3种头型之间岩矢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而枕内粗隆和筛骨鸡冠的高度在各头型间差异无显著性。头颅指数与枕内隆突的高度呈负相关 (P <0 .0 1 ,r=- 0 .2 0 1 ) ,与岩矢角的大小呈正相关 (P <0 .0 1 ,r =0 .4 8)。结论 :国人头型以圆头型居多。头型与颞骨岩矢角及枕内粗隆的解剖学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 ,是影响颅脑CT扫描影像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子宫输卵管造影中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中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的特征,探讨近端输卵管梗阻子宫输卵管造影的诊断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38例来自我院生殖中心的不孕妇女,分成A、B、C、D4组,A组.共184条输卵管,不作任何处理造影;B组共139争输卵管.造影中发现有近端输卵管梗阻。分别将臀部向左侧和右侧旋转45°后再次造影;C组共169条输卵管,肌注654.210mg后10~30min造影:D组共169奈输卵管,肌注654—210mg后10~30min造影,在造影中发现有近端输卵管梗阻,分别将臀部向左侧和右侧旋转450后再次造影,结果: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改变体位和(或)使用654—2肌注,近端输卵管的梗阻率明显减少。4组患者均以近端输卵管梗阻为主,其梗阻率明显高于中远端4组近端输卵管梗阻形态,A组以尖角型多见,B、C、D3组均以充盈缺损多见,圆钝型较少结论:术前肌注654.2并抬高左侧和右侧臀部45。的方法较好,近端输卵管梗阻率明显高于中远端.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与单侧或双侧无关  相似文献   
8.
眼球结构的螺旋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螺旋CT图像测量建立本地成人眼球结构CT测量正常参考值。方法 :对 2 61例CT扫描原始或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 ,测量指标包括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用SPSS 11 0统计软件进行各测量指标不同性别 ,年龄组间比较及眼球前后径与前房轴深 ,晶体厚度 ,玻璃体腔径相关性分析。结果 :( 1)CT扫描图像能清晰显示眼球结构 ,边缘清晰。 ( 2 )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眼球前后径 ,横径 ,前房轴深 ,玻璃体腔径值分别为 2 5 12± 0 83 ,2 5 2 5± 0 15 ,2 71± 0 5 1,15 77± 0 81;女性为 2 4 48± 0 79,2 4 5 4± 0 84,2 5 4± 0 45 ,15 0 9± 0 93。晶体厚度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玻璃体腔径与眼轴长显著正相关。结论 :首次制定了本地人不同性别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正常参考值 ,并发现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径线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螺旋CT图像测量建立本地成人眼球结构CT测量正常参考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6 0例CT扫描原始或重建图像进行眼球测量分析 ,测量指标包括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间的比较及眼球前后径与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相关性分析。结果  (1)CT扫描图像能清晰显示眼球结构 ,边缘清晰。 (2 )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男性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玻璃体腔径值分别为 (2 5 .12± 0 .83)mm ,(2 5 .2 5± 0 .15 )mm ,(2 .71± 0 .5 1)mm ,(15 .77± 0 .81)mm ;女性为 (2 4 .4 8± 0 .79)mm ,(2 4 .5 4± 0 .84 )mm ,(2 .5 4±0 .4 5 )mm ,(15 .0 9± 0 .93)mm。晶体厚度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玻璃体腔径与眼轴长显著正相关。结论 首次制定了本地成人不同性别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正常参考值 ,并发现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径线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  相似文献   
10.
三维图像上颌窦口面积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和窦口引流通畅的上颌窦炎症患者上颌窦口、筛漏斗外口面积 ,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SunUltra 10Aw 3 1工作站上 ,然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仿真内镜成像 ,调节CT仿真内镜阈值 ,观察窦口 鼻道复合体(ostium meatuscomplex ,OMC)等解剖结构 ,测量像素面积。在相同物距、视角等条件下 ,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二维图像上的像素比 ,计算出面积。对正常组数值与炎症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鼻甲、鼻道和窦口 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 ,正常组上颌窦口的面积为 (16 45± 1 2 1)mm2 ,炎症组上颌窦口面积为 (18 2 8± 2 12 )mm2 。正常组筛漏斗外口面积为 (15 0 7± 0 78)mm2 ,炎症组筛漏斗外口为 (17 19± 1 5 9)mm2 。结论 正常组与炎症组上颌窦自然口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而筛漏斗外口面积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筛漏斗外口的增大可能是窦口非阻塞性上颌窦炎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