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一部分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一部分用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处死动物后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2-DE分离血浆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利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90、111和16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4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8个;对其中的2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有16个蛋白点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相应蛋白,去冗余后包括11种蛋白,包括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E、精氨琥珀酸合成酶、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丛生蛋白前体、触珠蛋白、肌动蛋白前体以及表达下调的胎球蛋白等。结论载脂蛋白E表达上调提示脂类代谢出现紊乱,丛生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精氨琥珀酸合成酶与鸟氨酸循环有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是输送肝内储存的视黄醇(VitA)到周围组织,这些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提示Z24的肝脏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紊乱及细胞凋亡有关,进而引起了肝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依据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对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进行幼龄SD大鼠13周毒性实验研究,为儿童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60只幼龄(15日龄,PND15)大鼠,采取裂窝分层设计分组法随机分为5组,设1个空白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赋形剂组以及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计,1.75、3.51、7.01 g/ml).在哺乳期(PND15~21),每只仔鼠给予喷雾25μl/次;断乳后,每只仔鼠给予喷雾50μl/次;当大鼠体质量达到100、200、300、400 g级别时分别给予100、200、250、300μl/次,每天给药两次,前后间隔4 h,连续给药13周,恢复期4周;每组雌雄动物于给药结束、恢复期结束时分别各剖检10、6只.检测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行为学测试、尿液、血液学、血生化、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可轻度提高动物摄食量和体质量;一些组别部分指标如血液学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升高、血小板总数(PLT)降低等,血生化碱性磷酸酶(ALP)降低、总蛋白(TP)升高等,尿液(pH改变,比重增加)以及部分脏器质量及脏器系数出现异常;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损伤;对性征发育、行为学、眼科、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未见明显毒性影响.结论 在该实验所确定的条件下,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10倍于临床浓度)未见其对幼龄动物的一般毒性以及对幼龄动物身体、反射发育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属硫蛋白在细菌脂多糖引发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肝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MT基因敲除(MT-/-)小鼠及与之对应的野生型(MT / )小鼠腹腔注射LPS(10 mg/kg)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LPS对两种小鼠肝脏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LPS可以使两种小鼠血清酶ALT、AST活力均呈时间依赖性升高,肝脏内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出现肝细胞浊肿,空泡变性,液化坏死,星状细胞增生。MT / 小鼠血清ALT,AST升高趋势较MT-/-小鼠更为显著。炎症反应早期MT-/-小鼠肝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轻于MT / 小鼠,随炎症反应时间延长,MT-/-小鼠较MT / 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呈加重趋势。LPS致MT-/-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程度较MT / 小鼠更为严重。结论MT对LPS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MT增强机体清除LPS能力以及对LPS致炎过程中生成的ROS的清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们根据胃复安能使胃运动机能亢进、提高食物的通过率、调整胃活动使胃机能异常恢复正常的作用,对1974年以后的2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症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SD大鼠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正常参考值的确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本中心不同周龄SD大鼠脏器重量与脏器系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数据。方法以本中心近7年开展的SD大鼠长期毒性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动物为数据来源,分为8~12、12~24及24~36周龄3个年龄段,每年龄段包括雌性、雄性大鼠各200只,分别统计各年龄段雌性、雄性动物的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睾丸、附睾、卵巢与子宫等脏器重量与脏器系数,以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与结论本中心8~12、12~24及24~36不同周龄SD大鼠脑、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胸腺、睾丸、附睾、卵巢与子宫等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与其他实验室报道的结果可比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F344大鼠常见非增殖性病变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病变背景数据,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8周龄,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显微镜检查,观察统计四个时间点动物自发性病变的病变类型和发病率.结果 主要的非增殖性病变包括乳头肌纤维化、肺细支气管旁慢性炎症、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管扩张、蛋白管型、肾小管萎缩和钙沉积等,睾丸精子生成障碍、卵巢生长卵泡数量减少等生殖器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等.结论 在本中心现有条件下,随动物生存期的延长,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疾病病变程度和发病率均有所增加.本实验丰富了F344大鼠自发性病变的背景资料,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C57BL/6小鼠(简称C57小鼠)和rasH2转基因小鼠(Tg rasH2小鼠)单次给予相同剂量受试药物F3SM后, 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观察两种动物对于F3SM的代谢动力学的一致性。方法 选用相同周龄的C57小鼠和Tg rasH2小鼠各4只, ig给予相同剂量(60 mg/kg)的F3SM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在给药后5、15、30 min及1、3、10、24 h各时间点进行采血, 采血量≥40 μL, 从血样中分离出10 μL血浆, 采用LC-MS/MS方法对样品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 用软件计算得出AUC(0-t)、MRT(0-t)t1/2TmaxCmax, 用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对C57小鼠和rasH2转基因小鼠的AUC(0-t)、MRT(0-t)t1/2TmaxCmax进行配对t检验, 显示差异无显著性;二者药时曲线也大致相近。结论 单次给药后, C57小鼠和Tg rasH2小鼠对药物F3SM的代谢特征无显著差异, 提示C57小鼠与Tg rasH2小鼠对本药物的代谢特征相似, 提示在开展Tg rasH2小鼠研究中, 可首先采用C57小鼠进行毒性预探研究.  相似文献   
9.
急性毒性分析是评估化学物质健康危害的第一步,主要研究24h内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半数致死剂量(LD50),即能引起实验动物50%死亡的受试物剂量,是其检测的重要指标。急性毒性试验可对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记,并为其他毒性试验剂量选择提供依据,但其动物消耗量大,利用动物数据评价人体毒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HepG2细胞染毒BUT后,采用若丹明123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预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在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结果BUT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ΔΨm,而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则能明显抑制该效应。CsA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BUT的细胞毒性。结论BUT通过诱导HepG2细胞内氧化应激,导致MPTP的开放而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