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体外震波碎石(ESWL)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联合治疗917例输尿管结石,其中单侧结石733例,双侧结石184例,一般先行ESWL,ESWL无法完成或治疗无效时需要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结石总排净率为99.2%(910/917)。其中ESWL组结石总排净率为93.5%(858/917);气压弹道碎石组结石总排净率为88.1%(52/59)。结论ESWL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联合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转染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并检验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将VEGF165 cDNA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并转染入鼠膀胱平滑肌细胞,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EGF165基因在鼠膀胱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并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165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和结论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转染入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后,VEGF的表达增高,转染后细胞上清液具有促使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小肠粘膜下层(SIS)在膀胱组织修复中外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释放。方法用ELISA法和MTT法体外测量冻干SIS在PBS孵育液中VEGF和bFGF的含量及对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用猪小肠粘膜下层行大鼠膀胱部分修复。术后在不同时间观察大鼠膀胱修复情况,并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GF和bFGF的表达,单纯大鼠粘膜及部分肌层缺损组作为对照。结果SIS在PBS孵育液中bFGF含量约为(121·8±2·683)ng/L,VEGF含量约为(93·8±3·033)ng/L,且对上皮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移植的SIS上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和平滑肌肌束。实验组和对照组VEGF和bFGF在术后第1周均呈弱阳性表达,第2周以后实验组VEGF和bFGF表达逐渐增强,至第6周达到高峰,第8周VEGF和bFGF的表达逐渐减弱;而对照组在第1~10周VEGF和bFGF的表达均呈弱阳性,未见明显的表达高峰。结论SIS作为载体将外源性生长因子带入大鼠体内,在SIS逐渐降解的同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血管生成和宿主细胞的长入和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和TOLL样受体成员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相关性,为探讨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1月40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385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TLR-5受体6个SNP位点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LR-5基因的两个SNPs(rs1341987和rs1640827),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余4个SNPs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SNPs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5基因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0—2004年间34例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瘘的病例资料。根据瘘口的大小及位置分别采用简单缝合术、Y-V皮瓣成形术、皮瓣推进术进行修补。结果34例尿道瘘修补术后30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2例经过再次手术成功,一次修复成功率88.2%(30/34)。结论针对尿道瘘口具体情况,依据尿道瘘修复原则采用不同术式修复尿道瘘,可提高尿道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方法收集2003~2004年临床出现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35株,检测其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头孢曲松、替考拉宁、环丙沙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对ermA、ermB、ermC、msrA、mecAi、caA基因进行PCR扩增;定量检测生物被膜的产生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其同源性。结果所分离的菌株中MRSE占71.4%(25株),MSSE占28.6%(10株),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22.8%、6.34%、34.9%、26.9%、44.4%和62.2%;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9.2%和100.0%;所有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出mecA基因;在27株红霉素耐药的菌株中以ermC为主,占81.5%;有14株检测出icaA基因,其中生物被膜定量检测中有10株产生物被膜,4株定量试验阴性;PFGE分为18型,显示细菌基因多态性。结论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较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ica对判断其致病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14例泌尿生殖系统IMT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17-57岁,平均32岁;其中膀胱IMT8例,肿瘤直径1.5-4.5cm;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7例,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肾脏IMT3例,肿瘤直径2-3.5cm;肾肿瘤剜除术2例,抗炎治疗1例;前列腺、睾丸、附睾IMT各1例,前两者行抗炎治疗,后者行附睾切除术。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1个月,膀胱肿瘤术后复发1例;肾肿瘤手术治疗2例均无复发,行抗炎治疗病例5个月后复发,再次行抗炎治疗后18个月无复发;前列腺肿瘤抗炎治疗后3个月复发,后行前列腺切除术,随访20个月无局部复发;睾丸及附睾肿瘤治疗后均无复发。结论泌尿生殖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少部分病例可采用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 机检索CNKI,PUBMED,SinoMed,EBSCO,Springerlink,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全面收集1999年~2016年发 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章进行筛选、评价以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25篇文章,共有 2340 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OR=-0.96,95%CI(-1.22,-0.70)P<0.00 001],住院时间[OR=-3.48, 95%CI(-4.13,-2.78)P<0.00 001],术后并发症[OR=0.22,95%CI(0.14,0.35)P<0.00 001],术中出血量(OR=-104.77,95%CI (-138.95,-70.60)P<0.00 001)方面腹腔镜手术优于开放性手术;在手术时间、手术费用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腹腔镜手术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上优于开放性手术,但在手术时间、手术花费方面差 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15例泌尿外科手术感染进行观察,并对感染切口、手术缝合前皮下组织和术前患者尿液分离培养,检测分离菌对围手术期使用的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的敏感性和同源性。结果115例泌尿外科术后患者1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分离出的病原菌对围手术期使用的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于未发生切口部位感染的分离菌(P<0.05);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前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P<0.05),分离菌株以葡萄球菌属居多,PFGE分析显示分离自同一患者的菌株多为同一菌株或同型不同亚型菌株。结论术前患者泌尿系感染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