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篇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种微角膜刀所制角膜瓣对LASIK术后角膜循规性散光的影响。方法 循规性近视散光患者 96人 ( 180眼 )随机分为Ⅰ、Ⅱ两组 ,分别采用MoriaLSK -One平推式气动微角膜刀和MoriaM 2旋转式微角膜刀制做角膜瓣 ,然后进行激光手术。术后 6个月观察患者的角膜散光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 术后 6个月 ,Ⅰ组、Ⅱ组角膜散光值分别为 0 3 6± 0 13D和 0 5 2±0 0 9D ,与术前相比 ,分别下降 1 3 5± 0 11D ,1 0 8± 0 10D ,差异显著 (P <0 0 1)。而散光轴无明显改变。结论 与MoriaLSK -One平推式气动微角膜刀相比 ,MoriaM 2旋转式微角膜刀所制角膜瓣有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探讨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及部分病例前房注入对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临床减压效果及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34例难治性青光眼(其中新生血管青光眼26例)采取现代的房水引流物前房植入及玻璃体腔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束时均行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注入,部分病例行透明质酸钠前房注入,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滤过泡等变化,平均随访观察17.5个月(3~4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6.4±15.2)mmHg(1mmHg=0.133kPa),术后一周眼压(8.8±2.4)mmHg,随访时眼压平均值为(16.3±8.2)mmHg,眼压平均下降率64.9%。手术完全成功者21例,基本成功者6例,手术成功率79.4%(21/34)。术前平均用降压药种类3.2种,术后平均1.3种。全部病例眼痛、头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视力: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占8.8%,不变者30例,下降者1例。前房深度:术后一周内浅前房或前房消失者5例,占14.7%,7~10天浅前房者2例,占5.9%;均于两周后前房形成。主要并发症:术后前房出血4例,占11.8%;引流管外露1例,占2.9%;引流管纤维包裹滤过泡瘢痕化7例,占17.6%。结论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带静脉管在兔眼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i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中抗瘢痕化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30只家兔双眼行NPTS,按照自身对照原则,术中一眼于深层巩膜切除处放置经醛化脐带静脉管组成实验组,另一眼不植入为对照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和眼局部反应,并做组织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术后1~5wk滤过泡存留例数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d及6wk以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前眼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8wk实验组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2wk眼压低于术前(P<0.05),术后1~8wk实验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2wk减压房被纤维组织充填,滤过道关闭,实验组术后28wk房水减压房内仍可见脐带静脉管,与周围瘢痕组织不发生紧密粘连,滤过道仍存在。术后1~28wkUBM检查脐带静脉管未降解,减压房仍然存在。术后:前房出血2眼(两组各1例),高眼压1眼(对照组),其余两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植入物未见裸露及被排出现象。结论:醛化脐带静脉管可在家兔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防止滤过道粘连,维持巩膜间腔的存在,有效地降低眼压,无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虹膜睫状体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变化的分析,探讨一氧化氮在青光眼发病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方法: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高眼压30分钟组;高眼压60分钟组;高眼压90分钟组;前房加压灌主制成高眼压模型。得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虹膜中NO2^-/NO3^-的含量从而间接反映虹膜组织中NO的含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睫状体内内皮结构型一氧化氮梧酶(ecNOS)的分布及其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性青光眼杯可逆性改变四例高殿文,李维昌,王 珏,李明,聂庆珠青光眼杯是由于病理性高眼压和/或血管因素等所致视乳头萎缩、凹陷。一般认为是一种不可逆改变。但在先天性青光眼可以有例外。当其眼压获得有效控制时,青光眼杯可出现缩小、甚至消失的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3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3mo,分析术后眼压、疼痛感、视力、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患者眼痛症状均缓解。术前平均眼压为50.42±2.50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5.95±4.19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凝术后2眼(6.7%)视力提高,24眼(80.0%)视力无变化,4眼(13.3%)视力下降。术后前房渗出12眼(40.0%),前房积血3眼(10.0%),玻璃体积血1眼(3.3%),药物治疗后消失。结论: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眼压,减少患者痛苦,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患者睫状体位置变化,并分析其房角狭窄程度与睫状体位置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对象分为APACG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存储采集到的图像,选取其中较为清晰的图像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睫状突距离(meshwork-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虹膜-睫状突距离(iris-ciliary process distance,ICPD)、巩膜-睫状突夹角(sclera-ciliary process angle,SCPA)、睫状体长度500(ciliary body length 500,CBL500)。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89例(89眼),其中APACG组57例(57眼)、正常对照组32例(32眼)。按照年龄、性别配对t检验求得23对测量数据的均值结果显示:APACG组的AOD500、TCPD、ICPD、SCPA和CBL500分别为(0.050 4±0.031 0)mm、(0.499 6±0.192 4)mm、(0.112 6±0.089 2)mm、(35.317 0±4.575 2)°、(1.060 4±0.290 2)mm,而正常对照组的分别为(0.242 6±0.078 5)mm、(0.741 7±0.240 4)mm、(0.272 6±0.218 8)mm、(44.913 0±10.089 2)°、(0.633 0±0.405 4)mm,APACG 组的AOD500、TCPD、ICPD、SCPA均较正常对照组的小,而APACG 组的CBL500较正常对照组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ACG组中TCPD、ICPD、SCPA、CBL500与AOD500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均为P<0.01)。结论 相对于正常人群,APACG患者睫状体更向前旋,而且其房角狭窄程度与睫状体前旋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并比较一切口和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方法全面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比较一切口和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将其进行荟萃分析。临床疗效的评估包括:眼压下降百分比采用标准化均差(SM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患者百分比采用比值比(OR),手术成功率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临床耐受性的评估采用RR。所有结果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tata10.1。结果:降低眼压的临床疗效二切口术式明显优于一切口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19;95%CI,-0.33到-0.04;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患者百分比二切口术式大于一切口术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5;95%CI,0.30到1.39;P=0.26);术后不加用抗青光眼药物达到靶眼压的患者百分比二切口术式大于一切口术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84到1.04;P=0.22);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优于一切口术式。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2014年1-12月收治的15例(15眼)患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患者,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施行23G玻切头前段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切开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状况及手术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15例患者(15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4例患者眼压控制良好,眼压由术前的(39.48±2.43)mm Hg下降至术后的(14.20±3.62)mm Hg(P<0.01);1例患者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15例患者前房均形成,术后前房深度增至(2.06±0.04)mm,较术前明显加深(F=9.68,P<0.01);术后6个月角膜均透明,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压失控、眼球感染、球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有效,并且避免了传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评价并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12眼Terson综合征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辅以剥膜、硅油充填。结果:术后所有患者12眼玻璃体腔清晰,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8眼(67%)术后视力0.4~0.7。随访3mo,仅1眼发生晶状体混浊。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理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