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7个投照体位,在没有辐射防护情况下分别测量第一操作者在不同高度体表所受的入射剂量,并绘制体表入射剂量分布图。结果是重要辐射剂量区域内剂量峰值都出现在20~70 cm高度;在130~160cm高度出现剂量次高峰。投照体位以左脚位(spider位)时入射剂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不同防护屏和操作者不同体位时所受辐射剂量的构成特点。 方法?采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常用7个体位,取桡动脉入路,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射线曝光,采集测量不同体位无床旁防护、只有悬吊防护屏、只有床旁固定铅裙时第1、第2操作者入射体表剂量。重复测量20次。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情况下体表入射剂量值差异,分别计算不同体位不同防护屏屏蔽率。 结果?第1、第2操作者体表入射剂量在只有床旁固定铅裙时均高于只有悬吊防护屏时(t值1 =926.0、376.5、75.8、1 329.0、668.0、1 148.0、419.5,t值2 =102.6、41.1、82.8、539.4、541.8、204.0、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悬吊防护屏对第1操作者体表入射剂量屏蔽率分别为98.31%、93.67%、67.74%、98.63%、99.52%、89.28%、96.10%,床旁固定铅裙对第1操作者屏蔽率分别为10.39%、4.53%、57.67%、0.68%、4.66%、54.38%、9.68%。 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主要来源于导管床上方散射辐射,以左足位、左前斜位、足位、右足位、右前斜位最显著;左头位、头位时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除了来源于导管床上方散射辐射,也有部分来源于导管床下方散射辐射。充分了解各体位时所受辐射剂量构成特征,有助于日常辐射防护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肾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性肾出血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创伤性肾出血病例采用Seldl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血管造影,选用不同栓塞材料闭塞出血动脉。结果所有病例栓塞后出血完全停止,并保留了患肾的部分组织和功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创伤性肾出血安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床旁防护屏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第一及第二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左足位、头位、左头位、左侧位、右侧位7个体位,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12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测量有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的入射体表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体表入射剂量率是否存在差异,并分别计算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结果 在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第一术者位置的剂量率高于第二术者(t=97.1~2 263.0,P<0.05);在有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除左足位外)第一术者的剂量率低于第二术者(t=-80.9~275.1,P<0.05);床旁防护屏对第一、第二术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屏蔽率范围分别为92.26%~99.36%、27.83%~97.90%。结论 采用床旁防护屏可有效降低操作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并改变了操作者站立区域的剂量分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屏,同时重点关注第二术者的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philic gel,下简称水凝胶)面部注射后晚期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分析11例(23处)水凝胶面部注射6~10年的MRI检查资料.采用GE 3.0T MRI扫描,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像(FSE T1WI)、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FS)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系列扫描(STIR).结果 11例23处水凝胶注射部位中均有不同程度包膜破裂;局部硬结6处;水凝胶远方移位8处.其中有80%的水凝胶左右分布不对称,多数为水凝胶移位所致.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水凝胶面部注射后晚期水凝胶包膜破裂类型和移位水凝胶分布范围,是注射术后随访理想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X射线照射下应用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的病变狭窄处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来增大管腔内径,从而改善血流灌注及心肌缺血状态。我国自1983年开始开展这一技术[1],现在每年有29万例以上的PCI病例[2]。本院自1996年开展此项手术至今,PCI病例已有6000多例,并且每年都以20%的比例增加。同时,由于病变复杂,操作时间延长,相应的操作者暴露于射线之下的时间和所受辐射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操作者的辐射防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不同体位曝光时第一术者体表入射剂量分布情况,为操作者的剂量防护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对第1及第2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头位、左足位、左侧位、左头位、右侧位7个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取125及15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用剂量仪测量不同悬吊防护屏位置时第1及第2术者位置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比较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对于第1术者只在左足位测得有效剂量率值,且悬吊防护屏靠近患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术者时(t125=46.9,t155=4.1,P<0.05);第2术者在足位、右足位、左侧位、右侧位悬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患者时(t125=11.9、24.4、11.2、2.7,t155=16.1、2.8、14.4、28.8,P<0.05);在头位、左足位、左头位时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低于靠近患者时(t125=-4.3、-2.4、-80.4,t155=-10.2、-6.7、-152.6,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能引起操作者所受剂量的改变,但是不同体位时悬吊防护屏位置变化所引起的操作者所受剂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投照体位合理应用悬吊防护屏,以有效减少操作者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hydrophilicgel,PAHG)在软组织注射填充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临床对PAHG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较多,但有关面部注射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报道尚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1例(23处)PAHG面部注射患者(术后超过5年)的MR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和MRI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破入蝶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6例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中,CT平扫均显示蝶窦侧壁骨折及其密度增高,2例CT增强扫描均可见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海绵窦扩大,1例CT血管成像(CTA)明确显示动脉瘤体与瘤颈.5例行MR SE序列平扫,患者均表现为分层状混杂长T1、混杂长T2信号的血栓,4例尚可见瘤腔内的流空现象;3例增强扫描示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其中1例在相位编码方向上流动伪影明显;2例MR血管成像均明确显示瘤体与瘤颈.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有效非创伤性检查,并可作为手术前后长期随访的良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咯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重症之一,常规内科止血治疗疗效有限,外科治疗受诸多因素影响常不能实施。自1977年Remy首次报道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SBAE)以来,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现就我院自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之间对14例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