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aussig-Bing畸形为右室双出口(DORV)的一种少见类型,其主要特点为DORV合并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方,肺动脉瓣同二尖瓣间由圆锥间隔分隔而缺乏纤维联系。该类型属复杂心脏畸形,手术矫治死亡率高,目前常用的左室-肺动脉内隧道及大动脉转位矫治术后早期死亡率达到40%~5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临床遇见的8例围手术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肿瘤病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8例患者中,医院死亡2例,1例患者自行出院,1个月后出现广泛的脑肾转移死亡;5例病人经化疗,血常规在2~5周大致正常后出院。随访5~14个月,均死亡。结论 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提示预后凶险,积极的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改良Bentall手术后早期死亡和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升主动脉瘤患者行改良Bentall手术.选择11个术前变量和6个术中变量进行分析。结果:4例早期死亡(8%),22例早期发生并发症(44%)。影响术后早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是术前存在夹层(急性或慢性)、非马凡综合征、有急性表现、病变侵犯主动脉弓、应用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120min。影响早期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是术前存在夹层(急性或慢性)、有急性表现、病变侵犯主动脉弓、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ra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120min。结论:改良Bentall手术是比较安全的,但对于有急性表现、主动脉夹层、病变范围广泛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术后早期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CD18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膜CD18的变化。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30min组及再灌注60min组,测定各组左肺湿/干质量(mW/mD)比及肺动脉压,取颈动脉血观察PMNS CD18水平的变化,计数PMNS。结果:再灌注30min组与60 min组左肺mW/mD比及肺动脉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30min组PMNS膜CD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60min组较再灌注30min组又进一步增高(P<0.01);再灌注60min组外周血PMNS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PMNS膜CD18水平增高,PMNS计数减少。  相似文献   
6.
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年40例马凡氏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7月-2004年12月连续40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0例(75%),女性10例(25%)。平均年龄(35.2±11.5岁)。全组共行改良 Bentall手术(冠状动脉“钮扣”技术)34例,Cabrol手术3例,David手术1例,改良Bentall加全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改良 Bentall加全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手术1例。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16例早期发生并发症(40%)。晚期死亡1例 (2.5%),为术后3年猝死。其余大多数患者心功能为I-Ⅱ级(90.6%),心功能Ⅲ级3例(9.4%)。结论: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外科手术是很安全的,尤其是择期手术患者。该症患者在主动脉根部直径达5 cm时宜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处理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75例经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例的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者65例,痊愈13.85%、基本痊愈10.77%、显效32.31%、好转26.15%、无效16.92%。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危象与同期手术的小于60岁的患者发生危象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治疗,疗效良好。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可减少各种危象的发生;危象发生后呼吸机治疗及药物的调整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以减少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6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TOF患者纳入研究(实验组),选择同期手术的65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手术后1周的血气、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Ⅷ和Ⅸ因子活性,并对各项指标术前、术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组内比较:术后7d实验组血红蛋白(Hb)和APTT均低于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均高于术前,PT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实验组术前Hb和APTT均高于对照组,PaO2、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OF患者术前存在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自身凝血功能代偿以降低高粘血症带来的血栓形成危险,术后能得到改善,可能与血氧分压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70~90岁的老人接受复杂性心脏手术的日益增多,对于因年龄因素造成对全心缺血耐受性不同的可能性及术中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需要进一步进行评价。对于老年性心脏,既往文献报道了解剖、生化、药理学和动力学的变化,但未涉及年老心肌对全心或局部缺血的敏感性问题。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老年羊心肌模型研究其动力学的年龄差异及对无心肌保护的全心缺血的敏感性。作者采用六头年轻性成熟羊(0.7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心腔内占位性病变血运状况的可能性。方法常规超声发现心腔内占位性病变后,经静脉行声学造影观察其灌注效果。结果共观察了2例患者心脏占位性病变灌注情况。其中:病例1为左心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经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后见该占位病变与心肌同步出现灌注显影。提示该病变血流丰富,术后病理证实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病例2为左心房内占位性病变患者,造影后未见该占位性病变显影。提示该病变为无血流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血栓。结论声学造影方法可用于心内占位性病变血运状况的评估,对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