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为提高肝病的CT诊断水平 ,对其检查方法和技术的探讨已有不少文献报道。本文就使用电子束CT多层流动扫描模式对获得的肝脏时间 -密度曲线进行研究 ,探讨最佳造影剂注射剂量和注射速率 ,以掌握肝脏强化的规律 ,从而提高肝脏双相扫描图像的质量。选择24例对肝脏进行多层流动扫描(multislicescanmodeMSM)。按造影剂不同注射速率和不同剂量将病人分为A、B、C、D四组(表1)。四组病人均无明显循环功能障碍 ,无阻塞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巨大肝脏占位和腹部占位病变 ,无肝硬化和明显胸腹水。用高压注射器分别以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增强容积扫描检测早期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方法,并报告初步结果。材料和方法: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CT机对冠状动脉结扎后1.5h的5例实验犬进行心脏的碘造影剂增强容积扫描。仔细观察左心室心肌缺血在电子束CT图像上的形态学表现,测定并对比分析心肌缺血区和正常区的CT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CT值的比值(M/L值)。结果:电子束CT增强容积扫描能清晰地显示心肌低密度缺血区的部位、范围、形态、密度等;缺血区的CT值及M/L值显著低于正常心肌区。结论:电子束CT可作为检测、分析心肌缺血早期形态学表现和定量分析其CT值变化的一种高敏感性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VB6编制程序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进行实时填塞率监测,使颅内动脉瘤达到预期填塞率,以期减少动脉瘤复发。方法:在VB6软件上绘制图形界面和设定弹簧圈参数,将测得的动脉瘤体积填入程序中,然后根据每个使用的弹簧圈规格的相应长度填入程序相应位置,程序将会自动运行并计算出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的实时填塞率。结果: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加入弹簧圈规格、长度参数和动脉瘤体积参数,可计算出实际填塞率,对动脉瘤栓塞率进行实时监测。结论:该程序在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实时评估和质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 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与非破裂的形态学,了解破裂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将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71例分为破裂动脉瘤(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38例和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动脉瘤部位分布、大小及形态.结果 破裂动脉瘤组138例患者共有149枚囊状动脉瘤.115枚(77%)动脉瘤位于前循环,34枚(23%)动脉瘤位于后循环;124枚(83%)为单囊;25枚(17%)远端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患者,共34枚动脉瘤.29枚(85.3%)动脉瘤位于前循环.5枚(14.7%)动脉瘤位于后循环;32枚(94.1%)动脉瘤为单囊,2枚(5.9%)动脉瘤为不规则形,所有动脉瘤瘤壁均光整,瘤腔内对比剂均匀.结论 破裂动脉瘤常可见典型的表现,包括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13处瘤壁不光整,破口周围易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容积评估的价值,并分析其与肺功能试验(PFT)指标的关系.方法:志愿者15例,均在1周内完成PFT及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256排PHILIPS_Brilliance iCT,于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用Lung Density肺定量软件测定全肺容积.结果:MSCT肺容积指标中的平均最大吸气末容积Vin:5169.5cm3,PET所得的肺总量TLC:5671.5cm3,Vin与TLC相关性r=0.87,P<0.01;MSCT肺容积指标中的最大呼气末容积Vex:3109.7cm3,PET所得的残气量RV:3149.0cm3,Vex与RV的相关性r=0.88,P<0.01;(Vin-Vex):2059.8 cm3,肺活量VC:2540.2cm3,VC与(Vin-Vex)的相关性r=0.87,P<0.01.结论:MSCT肺容积指标与PFT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肺功能状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扫描层厚和间隔对三维重建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0具离体新鲜猪肺标本。每一对象均接受层厚/间隔分别为3mm/3mm、3mm/1.5mm和1.5mm/1.5mm三种组合的EBCT扫描。扫描条件:130kV/630mA。扫描方式:连续容积扫描(CVS)。其横断面图像转入Insight工作站(accuimnage diagnostic corporation,USA)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SSD)。重建值为-500Hu--300Hu。结果:(1)新鲜离体猪肺标本气管和支气管的一、二级分支的三维测量与解剖测量相符合。(2)3mm/3mm、1.5mm/1.5mm和3mm/1.5mm三组扫描参的猪肺气管、支气管一级分支的三维重建评分结果间无显著差异;对于二级支气管分支(3.67mm左右管径)的三维重建,3mm/1.5mm组的评分高于1.5mm/1.5mm组,有统计学意义;1.5mm/1.5mm组高于3mm/3mm组,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层厚或重叠扫描进行的三维重建可更好地显示较细的支气管,对于较粗的支气 管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最佳体位选择.方法 60例受检者口服对比剂充盈胃和小肠,随机分为2组:35例采取俯卧位,25例采取仰卧位.患者在60分钟内分4次口服总量2000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行256-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平扫结束后行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测量肠腔宽度、肠壁厚度,对各组测量及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肠腔宽度、肠壁厚度方面,者二组无明显差异;49例小肠充盈程度为满意-较满意的受检者,俯卧位明显优于仰卧位;肠管分布、显示病变等方面,俯卧位也优于仰卧位.结论 小肠MDCT造影行俯卧位检查更有助于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电子束CT血管造影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三维血管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采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成像系统,对3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EBCTA和DSA对照研究。结果:发现23例共24个动脉瘤,包括3例术后随访病人。EBCTA上发现动脉瘤最小直径为5mm,最大直径为41mm,其中1例DSA阴性,而CTA阳性,EBCTA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EB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92.0%,特异度88.9%,准确度91.2%,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80.0%,同时分析了EBCTA误、漏诊原因。结论:EBCTA能够明确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筛选动脉瘤以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甚至超过DSA,当病变在DSA上不显影时,CTA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MIP和SSD两种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电子束CT内镜结肠模拟息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电子束CT模拟内镜探查猪息肉模型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取长15cm—25cm的猪结肠制做3mm、7mm、10mm直径大小的息肉模型;分别使结肠纵轴与扫描架成0,45和90进行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象显示息肉的敏感性。结果:10mm直径的息肉三维图象和二维图象均能清晰显示,3mm直径息肉三维较二维显示更清晰(P<0.05)。结论:CT模拟内窥镜有助于发现小的息肉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