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提高CT对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薄层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螺旋CT采用常规平扫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s,70s和120s。结果:25例患者共检出26个病灶,位于胰头部10个病灶,胰颈部5个病灶,胰体部3个病灶,体尾部4个病灶,胰尾部4个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两个病灶分别位于胰头和体尾部。肿瘤平均大小为4.0cm。14个病灶呈等密度;12个病灶呈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灶;其中5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共18个病灶明显强化,其中6个病灶均匀强化,1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6病灶呈中等程度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肿瘤位于胰头者,2例出现了胆道和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另1例仅出现胰管轻度扩张,1例肿瘤位于体部者出现远端胰管扩张伴实质萎缩。25例患者8例出现多发肝富血供转移灶,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肺和脊柱的多发转移,无胰周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肿瘤邻近血管的侵犯,其余为邻近血管推移受压改变。结论: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多较大,富血供,常见钙化,较少出现周围血管及胰胆管直接侵犯,较少出现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丛侵犯,根据有无肝脏及其他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血管侵犯,进一步提示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及病理学的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比较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1)本病多发于30岁以下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CT、MRI表现为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可分为3型;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3)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多有完整包膜,不伴有胆总管扩张。(4)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实性部分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囊性区由坏死、液化、陈旧性出血组成。(5)肿瘤的囊实性结构是形成“浮云征”的病理基础。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计算机对乳腺钼靶片上病灶中心及病灶周围影像光密度的测定,来探索良、恶性乳腺病变之间以及各种病变病灶中心与病灶周围影像的密度差异:探讨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临床可扪及乳腺"肿块"的女性病人,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将检出病变的102张钼靶片进行计算机处理后,对病灶中心及病灶周围组织影像的光密度进行测定。所有病例除炎性病变外均取得病理结果。结果:1.良性病变的病灶中心密度与病灶周围密度无显著差异(P>0.5),良性肿块(指纤维腺瘤和囊肿)的病灶中心与病灶周围密度间仅提示一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的趋势(0.1>P>0.05);2.乳腺癌病灶中心与病灶周围密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3.良、恶性肿瘤病灶中心密度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120例临床和(或)其他影像方法拟诊乳腺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MSCT研究.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5 s(动脉早期)启动动态增强扫描,并于60 s和150 s重复扫描.然后将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计算C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结果本组120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者89例100个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乳腺癌61例,导管原位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髓样癌6例,炎性乳腺癌2例.分别按照病灶形态学、病灶强化特征、病灶强化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及上述三者综合分析,并进行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82%、84%和92%.结论 MSCT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孕妇胎盘植入的临床危险因素及MRI价值征象。方法91例高危孕妇,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2岁;孕周27~38.5周、平均孕周36.2周;分别分析临床资料及MRI宫内征象1)胎盘异常增厚及胎盘内T2WI低信号带;2)胎盘与肌层分界线不连续或中断;3)子宫肌层变薄及局部膨隆。最终诊断结果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临床高危因素及MRI宫内征象在总体胎盘植入与对照组间以及MRI宫内征象在胎盘植入组内的统计学差异。结果41/91例为胎盘植入,其中26例浅植入(胎盘粘连)、13例胎盘深植入、2例胎盘穿透,余50例阴性。临床资料剖宫产和/或流产史次数大于等于2次、前置胎盘以及上述MRI宫内征象在总体胎盘植入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胎盘T2WI低信号带(P=0.015)、胎盘与肌层分界线不连续或中断(P=0.007)、子宫肌层变薄(P=0.000)及局部膨隆(P=0.006)在胎盘植入组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和/或流产史次数大于等于2次及前置胎盘是高危孕妇胎盘植入的临床危险因素。上述MRI宫内征象均为高危孕妇胎盘植入的价值征象。其中胎盘与肌层分界线不连续或中断,是胎盘浅植入的敏感征象。除胎盘异常增厚外,余下MRI宫内价值征象出现越多,提示胎盘植入越深,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多层螺旋CT(MD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8例CCSK的MD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4个月~8岁,中位年龄3岁10个月。8例患儿均行MD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8例患儿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直径约为4.7~13.8 cm,中位直径12.1 cm,均为单侧肾脏发病,增强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呈囊实性成分相间排列,其中5例出现大片囊变,实性成分血供较丰富,强化程度达28~56 HU,2例见斑点状钙化,2例初诊即发现骨转移,2例见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受压移位。结论儿童CCSK的MD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早期出现骨转移的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为一种良性间质细胞增生,属于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范畴。PASH常发生于绝经前及绝经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需与低度恶性血管肉瘤、叶状肿瘤及纤维腺瘤鉴别。乳腺X线摄影、B超及核医学诊断PASH价值有限,但在乳腺MRI不同序列上PASH具有一定特点。对于疑诊PASH的病人,分析比较影像表现与穿刺活检病理表现是否一致非常重要。对PASH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影像表现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I1和Gli1在儿童肾母细胞瘤(N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NB患儿的NB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MI 1和Gli 1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NB患儿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BMI 1和Gli1 mRNA表达与NB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37例患儿中男14例、女23例,中位年龄2岁(3个月~6岁)。NB组织中BMI 1和Gli 1蛋白表达均较癌旁正常组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BMI 1阳性细胞在37例患儿肿瘤组织均被观察到,而Gli1阳性细胞在16例患儿肿瘤组织中未检测到。22例BMI1高表达的NB患儿更容易出现远隔转移,血清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CA-125)表达增高,同时总体生存期也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1表达增高则与NB患儿临床病理特征或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Hedgehog通路相关分子BMI 1和Gli 1在NB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BMI 1与肿瘤转移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可能是NB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乳腺磁共振扩散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乳腺癌病人健侧乳腺与正常人乳腺及良性病变病人的健侧乳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差异,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的ADC值差异,绝经后与未绝经者乳腺的ADC值差异,分析不同因素对乳腺ADC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共84例对象被纳入本研究,全部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及X线摄片检查.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39例为乳腺癌病人,45例为正常对照者或乳腺良性病变病人的乳腺,其中已绝经者29例.根据Wolf分型,将84例乳腺分为致密型、分叶串珠型和退化型.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1 000 s/mm2及600 s/mm2,同时测量乳腺组织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致密型与退化型乳腺、分叶串珠型与退化型乳腺之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病人健侧乳腺与正常及良性病变病人的健侧乳腺,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取不同b值时,ADC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ADC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小.结论:ADC值随乳腺类型的不同,及是否曾患乳腺癌而有所变异;ADC值还随行MRI时所采用不同的b值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