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和冠脉造影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依据AHA17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显示阴性病例占7.1%(2例),单只病变占21.4%(6例),多支病变占71.4%(20例)。按节段分析,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的冠脉造影检查对检出正常冠脉节段以及狭窄节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与B超对胆胰疾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ROC曲线评估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与B超对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探讨MRC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02年至2004年拟诊胆胰系统疾病的62例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MRCP、B超及最终诊断资料,应用ROCKIT软件进行ROC分析。结果MRCP与B超均是诊断胆胰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但MRCP的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MRCP的ROC曲线下面积a=0.930,B超的ROC曲线下面积a=0.739)。特别是在胆总管下段疾病的诊断上,MRCP明显优于B超。结论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胆胰疾病有很好的定位诊断效能,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分析有助于判断病因。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31岁.2个月前自觉腹胀,于餐后明显,体质量减轻约5 kg.既往有痛风病史3个月,服用"苯溴马隆"药物治疗(剂量不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0例妊高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为观察组,一组常规使用布比卡因进行麻醉,为普通组,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为(7.1±1.3)min,术后疼痛评分为(1.5±0.2)分,各项数据均优于普通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例),普通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9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术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长,术后疼痛较轻,且并发症少,其麻醉效果比常规采用布比卡因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盆腔动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应用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和耻骨中线(midpubic line,MPL)诊断盆腔多器官脱垂疾病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疑诊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别进行POP-Q测量及动态磁共振检查,用盆腔矢状位MRI Fiesta扫描序列获得患者静息和最大用力屏气期间盆腔矢状面影像,分别测量PCL线和MPL线,评价有无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及脱垂程度,与POP-Q测量的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MRI经PCL线诊断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与POP-Q的一致性分别为k=0.018、k=0.257、k=0.118;MRI经MPL线诊断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与k=0.169、k=0.250、k=0.118。结论盆腔动态MRI行PCL线和MPL线均能全面评价盆腔多器官脱垂情况,但两者与临床POP-Q检查对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的一致性不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骶韧带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POP患者和4例非POP志愿者进行POP-Q分期及盆腔MRI检查,在静息相以T2加权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 weighted Fast Recovery FSE)进行轴位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上述两组骶韧带位置、厚度和骶韧带信号强度的差异以及不同脱垂部位、程度患者骶韧带的差异。结果与非POP组比较,26例POP患者的骶韧带在MRI轴位图像中可辨识的最下方位置为坐骨棘下方(-6.00±8.42)mm,双侧骶韧带止点至骶尾骨中线的距离分别为(57.95±10.75)mm、(48.10±9.3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左、右侧骶韧带厚度分别为(29.80±10.05)mm、(30.60±9.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左=0.499,P右=0.212)。其中25例POP患者骶韧带止点(96.2%)位于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上。POP患者中仅阴道前壁脱垂程度与年龄(β=0.432)及双侧骶韧带信号强度(β左=0.405,β右=0.456)相关。结论 POP患者子宫骶韧带起止点存在变异,右侧长于左侧,其整体下移而在矢状位上延伸距离、厚度未改变;MRI中骶韧带区域信号强度可能成为评估AWP患者骶韧带损伤程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 MR 反转时间(TI)对流入反转恢复序列(IFIR)门静脉系统非对比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志愿者 31名(正常组)、门静脉高压患者12例(门静脉高压组)采用不同的TI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评估采用不同TI所得的IFIR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主动脉SNR、肝脏组织SNR、门静脉主干CNR,根据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清晰程度进行评分。对上述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受检者不同TI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肝脏组织SNR、主动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I门静脉图像分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不同TI图像的肝内分支评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选择900 ms TI时,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图像评分均低于正常组,TI为1100 ms时,两组图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正常受检者,TI为700 ms时既能得到较好的背景压制的图像,又能保证显示门静脉远端细支血管;而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选择TI为1100 ms更有利于门静脉分支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 MR流入反转恢复(IFIR)序列对门静脉系统进行非对比增强成像的可行性及影响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 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 3.0T MR扫描仪对240例患者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在GE AW4.4工作站行三维MIP重建,对门静脉各级分支显示程度及清晰度进行评分,并与呼吸频率及呼吸节律、反转时间(TI)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 结果 门静脉显示情况(TI 900 ms):5分32例,4分62例,3分64例,2分20例,1分27例,0分35例;高分组(3~5分)158例(158/240,65.83%),低分组(0~2分)82例(82/240,34.17%);图像质量评分受设备序列(包括IFIR序列本身不稳定因素、预饱和带放置位置)及患者个体因素(包括呼吸因素、TI)的影响。 结论 3.0T MR IFIR冠状位血管成像序列可用于显示门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军队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军队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框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军队院校护理教育专家进行专家函询。 结果 最终形成包含8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的军队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100%;权威系数均为0.932;第二轮函询后,一级、二级指标Kendall’W分别为0.105、0.064,各指标变异系数在0~0.149之间。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军队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旨在为军队院校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BL和TBL教学法在冠脉CT影像教学中的效果,总结应用经验。方法:分组采用CBL和TBL教学模式进行冠脉CT影像教学,对比理论及阅片考核成绩,收集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感受。结果:CBL和TBL组的理论及阅片实践考核成绩均无显著差异。结论:CBL和TBL教学模式在冠脉CT教学中均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两者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