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肿瘤学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c-erbB-2和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它们在粘液表皮样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c-erbB-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粘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阳性率(85.4%)低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100.0%),但阳性程度强,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10.0%),P=0.000,bcl-2在粘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粘液表皮样癌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未发现在粘液表皮样癌中bcl-2 和c-erbB-2表达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XCL12/CXCR4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腺样囊性癌病理切片中CXCL12/CXCR4表达情况;Kaplan-Meier法、COX模型分析以上2个因子及临床病理相关指标对ACC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CXCL12、CXCR4在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8%(34/62例)、77.42%(48/62例);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CXCL12、CXCR4阳性组生存时间均较阴性组短(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CXCR4的表达、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复发/转移是影响A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XCR4的表达与ACC的恶性程度有关;CXCR4表达、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复发/转移为预测腺样囊性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4.
口腔转移性肿瘤(metstatic tumors in the oral tissues)为原发身体他处的肿瘤转移至口腔软组织或颌骨内,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1%,发生率虽少,但有时可作为首发症状到口腔科就诊,因而需引起重视。我院病理科从2000~2009年诊断14例口腔转移性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er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是allo-HSCT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存活期超过100 d的患者中cGVHD的患病率高达70%,为该群体非复发性死亡的首要原因[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γ射线照射后唾液腺组织NB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在唾液腺上皮细胞放射性损伤修复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健康对照组和照射组,各40只.照射组大鼠以60Co γ射线分次照射,每次3 Gy,隔天1次,共5次,累积剂量为3、6、9、12和15 Gy.应用电镜观察唾液腺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和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分别检测照射后2~4h的腮腺、颌下腺NB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照射组腮腺组织萎缩和损伤程度重于颌下腺.腮腺组织吸收剂量为9.12和15 Gy时、颌下腺组织吸收剂量为9和12 Gy时,NBSl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10、17.93、20.86,P <0.05;t=3.13和7.53,P <0.05).照射组腮腺浆液细胞吸收剂量为9.12和15 Gy时、导管上皮细胞剂量为12和15 Gy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17.91、91.29,P<0.05;t =3.09和5.62,P<0.05).颌下腺浆液细胞在12 Gy时,NBS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t=4.61和11.84,P <0.05).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及黏液细胞其NBSI蛋白表达在整个照射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γ射线照射后大鼠唾液腺组织NBS1 mRNA和蛋白水平均出现下降,推测NBS1可能参与唾液腺放射损伤和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正常舌黏膜、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和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8例正常舌黏膜,8例上皮单纯性增生,27例上皮异常增生和52例舌鳞癌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mRNA的表达。结果:TERTmRNA阳性率在正常舌黏膜和上皮良性增生中为0。在上皮异常增生中为48.1%(13/27);在舌鳞癌中为84.6%(44/52)。TERTmRNA阳性率与舌癌患者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42),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91和P=0.671)。TERTmRNA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23)。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在舌鳞癌的发生上起了关键作用。TERTmRNA表达有助于评价舌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放射线对大鼠涎腺Rad 5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为对照组(未放射),实验组为3 Gy组、6 Gy组、9 Gy组、12 Gy组、15 Gy组。实验组用Co60一次性放射后,2 h内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了解Rad 50在大鼠腮腺、颌下腺表达水平和定位。结果:Rad 50在大鼠腮腺中主要表达于导管系统和浆液性腺泡,在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中也有表达,在导管和黏液性腺泡中弱表达。大鼠浆液性腺泡中15 Gy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放射组与对照组涎腺组织中的Rad 5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 50表达水平和定位在大鼠腮腺和颌下腺中有些差异,可能参与了涎腺放射敏感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病损中的人类β-防御素2(hBD-2)的表达,以分析hBD-2在OLP发病机制与上皮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技术(RT-PCR),检测25例OLP病损组织、7例对照组织中hBD-2多肽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 hBD-2在所有样本中均出现了阳性胞浆染色,健康口腔黏膜组中hBD-2蛋白为弱阳性染色,与呈强阳性染色的O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出现了hBD-2的cDNA电泳条带,在健康口腔黏膜组中呈微弱表达,在OLP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口腔黏膜组织也有少量hBD-2表达,提示其作为机体先天性免疫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口腔黏膜健康上具有一定作用。在OLP的病理过程中hBD-2可能呈炎性诱导上调表达而参与了OLP的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舌鳞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舌鳞癌标本原发灶癌组织和其中2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灶中Kiss-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59例原发灶标本中Kiss-1蛋白的表达率:无淋巴结转移组为97.37%(37/38),有淋巴结转移组为90.47%(19/2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度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淋巴结转移灶表达率为28.57%(6/21),明显低于原发灶的90.47%(19/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ss-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嗜烟酒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舌鳞癌中Kiss-1蛋白表达减弱或丢失可能是导致舌鳞癌转移能力增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