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洲趟声检查初诊为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2岁。,均行3D—CEMRA检查.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血栓信号进行判断,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所有病例于48h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溶栓治疗.对比3D—CEMR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及分析血栓分期与DSA溶栓效果.、结果100例中,MRA评估I级血管狭窄42支.Ⅳ级血管狭窄23支,与DSA基本吻合,灵敏度为100%;Ⅱ级血管狭窄53支.灵敏度为96.23%:Ⅲ级血管狭窄39支,灵敏度为92.31%。3D—CEMRA对Ⅱ、Ⅲ级血管狭窄的评价仔在岛估现象。MRI血栓分期:急性期47例,介入溶栓术后完全再通率为100%;业急性期35例,介入溶栓术后完全复通率为9l.43%;慢性期18例.介入溶术后栓完全复通率仅为61.11%。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疗效有相关,3期溶柃率比较,差异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EMRA技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前有效的量化指标。对临床治疗办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后肿瘤椎体切除重建的疗效及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肿瘤患者24例,分成对照组(n=11)和研究组(n=13).对照组直接行肿瘤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椎体重建术;研究组先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化疗后,再行肿瘤椎体重建术. 结果 对照组4例手术失败,7例手术成功,成功率57%,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385 ml、平均手术时间5 h;研究组13例肿瘤椎体全部手术切除成功,成功率达1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42 ml,平均手术时间3 h.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椎体重建稳定性良好. 结论 术前胸腰椎动脉栓塞便于肿瘤椎体切除及重建,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3例患者年龄为38~52岁,平均44.7岁。1例病灶位于延髓前方,1例位于右侧顶枕部,1例位于松果体区。病灶边界均清楚,但信号差异较大,2例呈等T1等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条索样T2WI等或低信号影。FLAIR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小片状囊变区(1例)及条索状T2WI低信号区(1例)明显强化,且囊变区强化较实质明显。3例均误诊,2例误诊为脑膜瘤,1例误诊为生殖细胞瘤。病理表现为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瘤细胞见纤维组织增生并胶原化。免疫组化:Vim(+)、CD34(+)、Bcl-2(+)。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罕见,易误诊,其表现形式多数与脑膜瘤、血管周细胞瘤类似,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李耀国  梁瑞冰  邓炜 《中外医疗》2014,(19):182-183
目的 探讨高感度技术在胸部低剂量DR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胸部正位DR摄影938例,按身体质量指数(BMI)分成3组,每组分别使用标准感度S400和高感度S800、S10003种感度进行胸部站立后前正位摄影,记录每一例的剂量面积乘积DAP(dGycm^2),对每一例图像的细节显示按显示清晰和显示模糊进行评价,将平均DAP值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于体形偏瘦及标准体重的受检者,使用3种感度摄影所得的图像质量相当(χ^2检验,P>0.05),图像质量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使用高感度S800摄影的平均DAP值(0.209±0.062 dGycm^2)明显低于标准感度S400的平均DAP值(0.335±0.081 dGycm^2)(χ^2检验,P<0.05),患者所受的平均剂量面积乘积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感度技术对于体形偏瘦和标准体形受检者的胸部低剂量X线摄影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1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定血栓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分型,并于48小时内进行DsA介入溶栓治疗。结果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l分型:急性42例,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95.24%;亚急性23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78.26%;慢性15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0.0O%。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复通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9,P〈0.005)。培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l分型,可作为DsA介入溶栓的量化指标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密度(BMD)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及免疫指标是否影响SLE患者BMD。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5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因患SLE住院的成年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腰椎骨密度,期间监测ESR、补体C3、补体C4、Ig A、Ig G、Ig M、CRP等免疫指标,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个人基本资料。结果:43例SL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12±14.13)岁,有67.44%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有51.16%出现骨量减少,16.28%存在骨质疏松。通过Pearson方法分析观察指标之间的直线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补体C3、IgM及年龄是BM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免疫指标浓度下降将会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改变,随着年龄增大和Ig M及补体C3指标浓度下降将会导致患者骨密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宝石CT在急性脑卒中急诊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怀疑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5h内行CT颅脑平扫,发现颅内出血则立即行CTA扫描,未发现颅内出血则立即行全脑CTP灌注扫描。所得结果与MRI和(或)DSA比较。结果:完成CTA或CTP共57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脑实质出血18例,大面积脑梗塞15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单侧颈内动脉远段闭塞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1例),腔隙性脑梗塞4例。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23个动脉瘤),19例经DSA或手术治疗证实,证实病例中,CTA动脉瘤诊断符合率100%;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经MRI追踪复查证实,CT平扫诊断符合率26.67%,CTP阳性诊断符合率100%;腔隙性脑梗塞患者,CT平扫诊断符合率25%,CTP阳性诊断符合率50%。结论:CT对于3.5h内的腔隙性脑梗塞诊断能力不佳,结合CTA和(或)CTP扫描,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闭塞,且扫描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是急性脑卒中急诊处理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本组9例,分别为腮腺区6例、左颌下区、左面颊部及颏下三角区各1例。CT平扫3例表现边界清晰的结节影;另6例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斑片状软组织肿块,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9例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本组9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木村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多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MRl分型与介入溶栓疗效相关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惠者分别进行了MRI和DSA检查,MRA采用直接血栓成像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MRV,确定急性、亚急性、慢性的血栓分期,并尽量于48小时内进行DSA髂静脉的腔内接触性介入溶栓治疗。然后对MRI与DSA图像进行回顾对照分析。结果以DSA为标准:14例MRI诊断为急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l00%:11例MRI诊断为亚急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3.6%:5例MRI诊断为慢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12.5%。结论MR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期与介入溶栓疗效有正相关性关系,可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作为溶栓量化的指标之一,能最大限度消除溶栓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0.
靶点射频消融对兔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实验及病理学研究,观察靶点射频消融对正常髓核的作用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14只实验兔分为3组,每只做3~4节椎间盘.A组6只:CT扫描下靶点射频消融椎间盘,分别于术后1h、4周、8周处死兔,取出椎间盘髓核及相应水平的脊髓、神经根,并作大体、光镜下观察.术后4周行MR复查.B组2只:解剖并暴露腰段椎间盘横断面,直视行靶点射频消融,观察椎间盘形态学变化.C组6只:在x线透视引导下穿刺腰椎间盘注入50μg/mL臭氧5mL后行MRI及组织学检查,方法同A组.结果 术后A组椎间盘靶区髓核水分较正常明显减少而萎缩,髓核细胞大部分坏死溶解,存活细胞明显减少,相应节段脊髓和神经根均无损伤,4周后此改变仍显著;B组靶点区髓核出现直径8.0mm范围的凝固萎缩区;C组前4周椎间盘髓核变化不明显,8周后才明显出现类似上述病理改变.结论 对椎间盘设定一个靶点进行射频消融,术后靶点髓核立即出现萎缩,体积缩小,周围脊髓神经无损伤,具有安全、见效快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为靶点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