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拟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动物模型疼痛产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向前列腺双腹侧叶注射50μl 3%无菌λ-角叉菜胶制作大鼠无菌性前列腺炎症性疼痛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3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6只大鼠,解剖获取大鼠前列腺组织、L6~S1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采用免疫组化联合Western印迹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PA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症性疼痛大鼠前列腺组织中NGF、CGRP、TRPA1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各蛋白表达逐渐减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L6~S1段DRG及脊髓内,造模后1周,实验组NGF、CGRP及TRPA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周及4周,各蛋白表达呈持续高水平状态,与造模后1周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各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时间点上两组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内注射λ-角叉菜胶方法制作的大鼠前列腺炎症性疼痛模型,可在分子水平模拟CP/CPPS的产生机制;TRPA1在CP/CPPS患者疼痛产生上可能发挥中继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同期切除与分期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双侧肾上腺PHE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同期切除组(双侧PHEO同期切除,n=23)和分期切除组(双侧PHEO分期切除,n=20),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期切除组患者均行开放手术。在分期切除组中,双侧肿瘤均行开放手术16例,一侧行开放手术、另一侧行腹腔镜手术2例,双侧肿瘤均行腹腔镜手术2例。同期切除组和分期切除组中开放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6h和2.11h(P〈0.05),出血量分别为1680.00mL和276.92mL(P〈0.05),术中大幅血压波动发生率分别为52.17%和18.67%.(P〈0.05),术后暂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2.61%和44.44%(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07d和10.41d(P〉0.05),左侧肿瘤直径分别为4.32cm和5.64cm(P〉0.05),右侧肿瘤直径分别为5.10cm和4.01cm(P〉0.05)。两组术后平均随访9.30年(4个月-27年),同期切除组和分期切除组分别有6例(26.1%)和3例(15.O%)复发。结论与同期切除比较,双侧PHEO分期切除的术中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能是双侧肾上腺PHEO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肾上腺皮质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肾上腺皮质癌标本15例,以正常肾上腺组织(肾癌患者施行手术时所取下)12例作为对照。研究这些组织中该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mTOR、p-S6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KT(12/15,80%)、p-mTOR(11/15,73.3%)、p-S6(13/15,86.7%)以及VEGF(12/15,80%)在肾上腺皮质癌中明显高表达。结论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mTOR、p-S6以及VEGF参与肾上腺皮质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180W XPS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的初步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于本院行180W XPS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评估术中患者血钠下降量、血红蛋白下降量、手术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中术后输血、再住院、稀释性低钠血症、尿路感染、排尿困难等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3个月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_(max))变化情况。结果:2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或者开放手术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65.9±9.5)岁,平均前列腺体积(60.5±23.3)ml,平均手术时间(70.0±9.0)min,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未输血,无稀释性低钠血症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再入院、排尿困难各发生1例。术后平均导尿管留置时间(2.0±0.9)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1.0)d。结论:180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出血少、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BPH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提高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正常的嗜铬细胞瘤(Pheos)和副神经节瘤(PGLs)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组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4年到2012年电子数据库中病理确认的Pheos和PGLs(PPG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内分泌激素水平、遗传综合征特征、增强CT表现和核素显像特点。根据血浆游离MNs的水平将患者分为MNs正常组与MNs增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临床特点。结果病理证实的PPGLs患者共189例,其中MNs正常组24例,增高组165例。MNs正常组患者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阵发性的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症状≥2项、体重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增高组(P<0.05);MNs正常组患者24 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水平相对增高组明显降低,尤其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仅是后者平均水平的1/6(P=0.001)。虽然增强CT上MNs正常组PPGLs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率较增高组低14.8%(P=0.101),但是它仍占该组PPGLs肿块CT增强形式的主要部分;两组中患者肿瘤增强CT上所有增强形式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核素显像对两种肿瘤的发现率相似(P=1.000)。结论血浆游离MNs正常的PPG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增强CT上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特征以及核素扫描阳性比内分泌激素检测更有助于血浆游离MNs正常PPGLs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PSA升高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PSA的变化,评估PSA变化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2年3月期间门诊就诊的有4μg/L〈PSA〈50/μg/L,拟诊断为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抗感染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血清PSA检测和填写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表(NIH—CPSI),并对相关资料予以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穿刺活检患者共60例,其中12例证实为PCa,43例为慢性前列腺炎,5例为BPH。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前后PSA相关指标(PSA,游离/总PSA,PSA密度)和CPSI评分均出现显著变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变化率(PSA—VCh)对鉴别诊断PCa有一定价值,在最佳临界点-5.22%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7%和78.6%;治疗后前列腺炎症分级与PSAD及CPSI间存在相关性(r=0.518,r=0.379,P均〈0.05),PSA—VCh与△CPSI及患者治疗前PSA均呈中等相关(r=0.481,r=0.410,P均〈0.01)。结论:抗感染治疗后,可使伴有PSA升高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主客观指标均得以改善;PSA变化率可作为评估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并为排除PCa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云南白药胶囊联合复方环丙沙星栓对NIH-Ⅲ 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临床诊断为NIH-Ⅲ A型前列腺炎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Group 1)和试验组(Group 2).试验组35例患者接受云南白药胶囊联合复方环丙沙星栓治疗(复方环丙沙星栓1枚/次,2次/d,塞肛;云南白药胶囊2粒/次,3次/d),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复方环丙沙星栓治疗(复方环丙沙星栓1枚/次,2次/d,塞肛),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2周.收集患者入组前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在初始入组以及治疗结束时要求填写NIH-CPSI(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分别记录总的CPSI评分、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应用配对t检验、成组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组内以及组间上述各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基线资料相似.治疗前后两组组内CPSI总评分以及各分类评分的差异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试验组CPSI以及各分类评分的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环丙沙星栓可以明显改善NIH-Ⅲ 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降低CPSI总评分以及分类评分;云南白药胶囊可以增强前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利用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64.3±5.2)岁,前列腺平均体积(53.4±4.2)ml。所有患者均采用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步骤:首先采用80 W功率对前列腺中叶及两侧叶黏膜进行预处理汽化,然后调整功率至120~180 W汽化前列腺腺体组织直至包膜。在膀胱颈部汽化时注意输尿管口位置,处理前列腺尖部时将功率调整为80 W以避免损伤尿道外括约肌。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 L),并且记录术中/术后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TURP病例,无输血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0.3±21.2)min,平均术后留置尿管(2.5±0.4)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7±1.4)d。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排尿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血红蛋白及电解质未发生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IPSS及Qo L评分改善明显(P0.01)。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无急性尿潴留、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方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提示神经周围侵犯(PNI)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术后生化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例220例。根据术后标本病理提示是否存在PNI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在年龄、术前PSA、穿刺标本及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TNM分期、包膜侵犯、精囊侵犯、切缘阳性、神经周围侵犯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生化复发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本研究220例病例中,PNI的检出率为18.6%。PNI组与无PNI组,在穿刺活检及根治病理Gleason评分、pT分期、pN分期、包膜侵犯及精囊侵犯等方面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I组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更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PNI、术前PSA、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等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显著相关。结论:PNI是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靶向穿刺联合模板穿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9月~2019年4月110例患者在我院接受靶向穿刺联合模板穿刺。在靶向穿刺患者中,有90例接受认知融合穿刺,20例患者接受软件辅助的多参数MRI-US融合穿刺。所有穿刺在全麻下经会阴路径完成,术中采用前列腺电穿孔局部治疗穿刺设备及定位模板,以BK双探头超声或者多参数MRI-US融合图像作为引导。穿刺采用18G一次性穿刺针。每个患者穿刺20+x针。分别统计110例患者的总穿刺阳性率、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110例靶向穿刺+模板穿刺病例均顺利完成,患者平均年龄为(66.5±3.5)岁,每例患者穿刺平均针数为(23±2)针,穿刺平均时间为(25±5) min。总的阳性率为50.0%(55/110),其中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4+3=7分)为37例,前者的阳性率为33.6%。靶向穿刺阳性率为40.9%(45/110),其中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33例,前者阳性率为30.0%。模板穿刺阳性率为45.4%(50/110),其中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34例,前者的阳性率为30.9%。穿刺相关严重血尿、尿潴留、会阴血肿、会阴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9%、2.7%、0.9%、1.8%。结论:靶向穿刺联合经会阴前列腺模板穿刺可以提高前列腺穿刺的阳性率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是一种确诊前列腺癌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