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儿5岁以后仍不能控制睡眠时排尿,称为遗尿症。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自出生后从未能在入睡后控制排尿,多数为功能性,80%患儿膀胱的容量比同龄正常儿童小,且有家庭史的倾向;继发性指出生后已有一阶段在入睡后能控制排尿,而后来又出现遗尿,如更换环境、疾病之后、情绪不愉快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硫代修饰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PODN)对同种异体部分移植肝再生的促进作用。 方法 将供体SD大鼠与受体LEW大鼠随机分为50%部分肝移植组(PLT组)、部分肝移植IL-18 ASPODN治疗组(IL-18 ASPODN组)及部分肝移植IL-18硫代修饰正义寡脱氧核苷酸治疗组(IL-18 SPODN组),每组供、受体大鼠各30只。检测移植肝肝细胞BrdU标记变化;检测移植肝IL-18蛋白和γ干扰素(INF-γ)mRNA表达以及受体血清IFN-γ水平。 结果 移植术后72 h,3组移植肝肝细胞再生均达到高峰。IL-18 ASPODN组移植肝肝细胞BrdU高峰标记指数(58.3%±7.5%)明显高于PLT组(31.6%±6.7%)及IL-18 SPODN组[(33.4±5.5%),t=6.503、6.558,P<0.001];移植术后48、72和96 hIL-18 ASPODN组移植肝内IL-18蛋白和IFN-γ mRNA表达量以及受体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PLT组(IL-18蛋白比较:t=2.950,P<0.05;t=5.916、7.947,P<0.001;INF—γ mRNA比较:t=2.558,P<0.05;t=6.292、8.925,P<0.001;IEN-γ水平比较:t=16.998、15.483、54.723,P<0.001)和IL-18SPODN组(IL-18蛋白比较:t=2.845,P<0.05;t=6.062、6.973,P<0.001;INF-γ mRNA比较:t=3.117,P<0.05;t=6.154、8.738,P<0.001;IFN-γ水平比较:t=14.531、18.139、46.924,P<0.001)。结论 IL-18 AS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及Cochrane4个数据库中自由检索所有有关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依据拟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Meta分析采用REVMAN5.2,证据质量分级推荐采用GRADE3.6版,该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极低级别证据、低级别证据、中级证据、高级别证据。结果共纳入5篇研究,4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索拉菲尼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时间,提高疾病控制率(P〈0.05);索拉菲尼治疗组的手足皮肤反应、脱发/皮疹、高血压、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索拉菲尼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时间,提高疾病控制率;但尚不能证实索拉菲尼能改善此类患者的肿瘤反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小肝癌切除术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中心小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服用槐耳颗粒或索拉菲尼的82例患者,根据术后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槐耳颗粒组(51例)及索拉菲尼组(31例),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学特征及术后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服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 1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肿瘤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槐耳颗粒组和索拉菲尼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无瘤生存率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99)。3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槐耳颗粒组有19例(37.3%),而在索拉菲尼组有10例(32.3%),2组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4槐耳颗粒组共有6例次(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3例,疲劳2例,腹泻1例。索拉菲尼组共发生13例次(11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伴或不伴呕吐2例,疲劳2例,腹泻4例,手足综合征2例,脱发1例,皮疹1例,高血压1例。索拉菲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槐耳颗粒组(35.5%比9.8%,P=0.026)。结论对于已经行根治性切除的小肝癌来讲,槐耳颗粒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可靠的安全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的供体在切肝术后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2002年3月至2006年7月我院共施行50例成人活体肝移植中,52例供体有4例HBsAg阴性而HBcAb阳性,其余供体乙肝标志物全为阴性.有2例HBsAg阴性而HBcAb阳性供体接受左半肝切除,其余50例供体均接受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比较术前HBcAb阳性和阴性两组供体肝功能指标,动态观察术后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情况、残肝再生情况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供体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残肝再生速度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病毒标志物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无变化.结论 HBsAg阴性而HBcAb阳性供体的健康成人作为活体肝移植供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ECT所用的放射性^99mTc都在通风柜内标记。通风柜能屏蔽绝大部分射线。放射性药物在通风柜中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外照射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对在里面操作的手臂形成照射;二是从操作手孔泄露出去的射线对人体局部或全身形成照射。由于被操作的放射性药物活度较大(如18.5GBq),这两部分对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不能忽略,应适当做好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源性内毒素血症(BE)大鼠肝部分切除(PH)后枯否细胞(KCs)核因子-κB(NF-κB))激活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4组(每组72只)N-PH组(正常大鼠70%PH组);BE-PH组(BE大鼠70%PH组);BE-PH 白细胞介素(IL)-10治疗组;BE-PH治疗对照组.检测70%PH后0、1、6、24、48、72h KCs NF-κB 激活、KC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IL-1βmRNA和IL-6 mRNA表达以及肝细胞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结果 BE-PH组KCs NF-κB活性高于N-PH组(P<0.001),KCs TNFαmRNA、IL-1βmRNA及IL-6 mRNA表达亦明显高于N-PH组,而肝细胞BrdU高峰标记指数(38.82±9.79)低于N-PH组(64.37±13.69)(P<0.01);BE-PHIL-10组KCs NF-κB 活性低于BE-PH组(P<0.01),KCs TNFα、IL-1β及IL-6 mRNA表达减少,而肝细胞BrdU高峰标记指数高于BE-PH组(P<0.05).结论 BE-PH后KCs NF-κB 高水平激活导致KCs TNFαmRNA、IL-1βmRNA及IL-6 mRNA表达增高,从而抑制肝细胞再生,适当调控KCs NF-κB 活性能促进BE-PH后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Caroli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7例弥漫型Caroli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类型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症状并最终确诊为弥散型Caroli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0~31岁,平均16岁.6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接受保守治疗,1例曾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4例患者行劈离式肝移植,2例行全肝移植,1例行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其中2例患者术中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手术平均耗时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胆汁漏1例.经抗感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用量、胸腔穿刺抽吸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19 d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例受者均存活.随访发现,存活的6例受者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 应用肝移植治疗弥散型Caroli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同种肝移植患者使用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他克莫司(Tac)胶囊(赛氏)或进口Tac进行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将60例肝移植受者随机分入Tac国产组和进口组,分别使用国产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和进口Tac+MMF+激素免疫方案治疗。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24h口服Tac,起始剂量为0.05~0.1mg/(kg.d),每12h给药1次,术后90d内维持谷浓度水平6~10ng/mL范围内,90d以后维持为2~6ng/mL,直至观察终点(术后90d)。收集术后90d内受试者生命体征、不良事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及Tac的谷值浓度信息。结果观察期内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Tac国产组和进口组都为10%(3/30);肝肾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国产组发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进口组少(P>0.05),但Tac国产组出现高血糖比进口组多(P>0.05)。结论国产Tac与进口Tac在临床应用上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