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 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强化值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64例均完成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100 HU组130 HU组在触发时间和冠状动脉血管评价上无明显差异,但160 HU和190 HU组有明显差异,四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升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 tracking技术可以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理想的扫描延迟时间,自动触发阈值选择在100~130 HU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乏血供肝癌患者资料,其中25例(30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A组),21例(27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临床有效率(RR)为96.30%(26/27),明显高于A组[86.67%(26/30),χ~2=8.694,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在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81.82%(18/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7,P0.05)。治疗后6个月,A、B组的RR分别为93.33%(28/30)、96.30%(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2,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90.91%(20/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RFA均为乏血供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TACE联合RFA相对近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唐凯  彭秀斌 《海南医学》2016,(10):1710-1711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成熟、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中将毗邻的股浅动脉当做大隐静脉予以高位离断、结扎是极为罕见和严重的手术失误。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因左大隐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术中误扎股浅动脉后经人工血管移植术+左下肢动脉置管溶栓术复合手术治疗成功重建左股浅动脉,保全左下肢,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肺结核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远期疗效。方法42例均为继发性肺结核,双侧肺结核27例,单侧肺结核15例。采用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证实为出血动脉后,将PVA微粒或丝线段缓慢注入靶血管内,直至血流停止。结果一次栓基后34例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7例咯血明显减少,1例无效,近期有效率97.6%,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月~7年,24例达临床治愈,显效7例,有效5例,复发6例,远期有效率85.7%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是一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结合抗痨治疗有利于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化疗。结果肝脏肿瘤均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结论膈下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颈部CTA低剂量减影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28例患者行颈部CTA减影成像检查,平扫毫安量采用50 mas,增强扫描毫安量为160 mas,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将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进行血管三维重建,与非减影三维重建图像相比较.结果 减影图像能整体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18例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10例因颈部移动,未能去除骨结构,成功率64%.重建时间减少5 min,平均增加患者辐射量3.90 mgy.结论 与常规颈部CTA相比,低剂量减影技术操作简单,稍增加辐射剂量便可以得到类似DSA血管减影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支扩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3例支扩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 mm~10 mm层厚及1 mm~2 mm薄层重建图像,其中15例有普通CT检查资料.对不同CT扫描及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33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75个.其中15例同时有普通CT检查资料,共48个支扩肺段,普通CT仅检出24个(50 %).1 mm~2 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支扩肺段75个,而8 mm~10 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54个(72 %),且有6例(18 %)常规厚层重建图像显示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较普通CT在支扩诊断上很大的优越性,尤其是1 mm~2 mm的薄层图像价值更大.对临床疑支扩患者,应首选多层螺旋CT检查,以便及早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影像学技术引导,对115例胸部疾病进行了穿刺活检,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应用该技术的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5例,男84例,女31例,年龄3~71岁。均为胸片检查疑为肺部或纵隔肿瘤而临床不能确诊的病人。有36例作了胸部CT扫描,26例行体层摄影。肺部病变104例,纵隔肿块11例;112例显示结节或块状影,3例弥漫性病变。12 方法 根据正侧位胸片、CT片确定进针线路,选择最接近病变的胸壁为穿刺点,取卧位或坐位,在X线电视、CT、或B超引导下,避开肋骨及重要脏器,垂直或斜形进针,迅速穿过胸膜。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插管诱导化疗在晚期舌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例临床分期均为Ⅲ期的舌癌患者,由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至舌动脉注入顺铂150~200mg,5-FU1.5~2.0g以及平阳霉素50~80mg及数支明胶海绵条,14d后再施行舌颈联合根治术。结果栓塞化疗1周后肿瘤缩小,局部出现坏死、崩解或液化,无全身性不良反应,术后1年半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中晚期舌癌患者术前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