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比较不同p53基因状态对照射的影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筛选p53基因状态不同的两种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及GLC-82,用腺病毒介导wtp53 (Ad-p53)转染后分别给予0、2和4 Gy照射,测定集落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结果 A549细胞的p53基因正常,而GLC-82细胞的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转染后wtp53在两种细胞内均成功表达。Ad-p53对A549及GLC-8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5%和88%,对GLC-82抑制作用较强(P<0.01)。转染Ad-p53后照射,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Ad-p53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和凋亡指数增高,Ad-p53+照射组最为明显(P<0.001)。结论 Ad-wtp53可以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增加其放射敏感性,其放射增敏作用并不依赖于细胞内源性p53基因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化疗、放疗、放疗加化疗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联合全身照射(TBI)4种治疗方法对原发鼻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NHL)的疗效。方法 1980年至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NHL)138例进行回顾分析。放射治疗:主野鼻前"凸"字野,辅单或双侧耳前野,累及口咽者先用面颈联合野。鼻腔靶区中位剂量56.0(35.2~75.5)Gy。化疗:放射治疗前、中、后或单纯化疗,方案为COP,COPP,COMP,CHOP,COBDP。6例为APBST联合 TBI 。TBI组剂量为6MV X 线8 Gy,有两例原发灶加量30 Gy。结果 单化组、单放组、放疗加化疗组及APBST联合 TBI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2 %,69 %,76 %,83 %;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 %,52 %,63 %,83 %。APBSCT联合TBI组生存率优于放疗加化疗组,而放疗加化疗组优于单放组,单放组优于单化组(P<0.05)。结论 放化疗结合的治疗应成为N-NHL的主要治疗方法,而APBSCT联合TBI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3例MM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选择22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指数(PI)方程,根据PI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危险组,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大体类型、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肿瘤部位、就诊时淋巴结情况、病因、误诊、分期、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与否、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化疗疗程、放疗、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可以影响MM患者的预后(P均〈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MM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病因、误诊、分期、手术范围、化疗疗程(P均〈0.05)。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预后好、一般、差和极差4个亚组4,个亚组的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病因、误诊、分期、手术范围、化疗疗程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I值可用于预测MM患者的预后,为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213例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胸腔内区域复发与各变量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复发的独立性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评价其临床诊断性能。结果:全组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54例,复发率为25.35%;远处转移27例,远处转移率为12.67%。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内区域复发与患者的术前进食情况、病变部位和组织分化程度等有关(χ2=5.171、6.255、4.499,P=0.023、0.044、0.0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进食情况和病变部位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25、0.016)。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胸腔内区域复发的预测模型为Y=ex/(1+ ex),其中X=0.297+0.821×疗前进食情况-0.761×病变部位。建立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59(95%CI:0.794~0.925),对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7.83%,特异度为89.32%。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为组织分化程度和数学预测模型所计算的预测值(P=0.021、0.003)。结论:术前进食情况和病变部位为影响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对这类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135例鼻腔非霍杰金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化疗、放疗、放疗+化疗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联合全身放疗(TBI)四种治疗方法对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年间收治的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135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T细胞来源122例,B细胞来源12例,NK细胞来源1例.放疗主野为鼻前凸字野,辅单或双侧耳前野,累及口咽者先用面颈联合野.鼻腔靶区中位剂量56.0Gy(35.2~75.5Gy).TBI组剂量为8Gy,有2例原发灶加量30Gy.辅助化疗在放疗前、中、后进行或单纯化疗,方案为COP、COPP、COMP、CHOP、COBDP.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化组、单放组、放加化组及APBSCT联合TBI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2%、69%、76%、83%(P=0.05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63%、83%(P=0.032).除Ann-Arbor分期外,局部侵犯范围、治疗方法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病理类型、性别、年龄及全身症状等因素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 放化联合的生存率优于单纯放疗.在Ann Arbor分期的基础上依照局部侵犯部位进一步分区,对评价预后有意义.对于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有条件者可试用APBSCT联合TBI.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安多霖(ADL)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和ADL低、中、高剂量及地塞米松治疗6组,每组30只.后5组小鼠用6MVX射线一次胸部照射20 Gy,均于照射前ld开始灌胃给药,连续6周,ADL剂量分别为2、4和8g/kg,地塞米松为0.12 mg·kg-1·d-1.照射后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在第2、4和6周时取肺组织做肺系数测定,同时测定小鼠肺羟脯氨酸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ADL低剂量组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呼吸频率、肺羟脯氨酸及TGF-β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L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呼吸频率减慢、肺羟脯氨酸及TGF-β1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68~161.646,P<0.05).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显示,ADL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与照射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充血、水肿及肺泡壁增厚程度减轻.结论 安多霖可以降低胸部照射后小鼠肺羟脯氨酸及TGF-β1的含量,减轻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程度,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70年1月至200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有石棉接触史,6例病人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分别为肺、腹膜后、腋下。13例病人行B超引导下胸膜穿刺活检。4例病人接受放射治疗。结论:从本组病例不能看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同石棉接触之间的联系。B超引导下胸膜穿刺活检的阳性率可达。70%,可作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出现转移的病人预后极差。放疗有助于延长提高病人的生存期,但因病例较少尚需做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更好了解不同类型NSCLC肿瘤最大径与最远微转移之间关系,提供由GTV确定CTV外扩范围更精确的组织学依据。方法 对2014—2015年间收治的113例NSCLC (44例鳞癌、69例腺癌)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分析。肿瘤最大直径由大体测量与显微镜下测量结合确定,肿瘤微观转移灶由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肿瘤边界外局部微观转移灶与肿瘤之间距离以目镜测微尺测量计算得出。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Logistic方法回归分析。结果 腺癌组肿瘤最大径与微观转移回归关系显著,鳞癌组未见相关性(P=0.151)。腺癌组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否与最远微观转移两者关系显著,鳞癌组未见相关性(P=0.597)。肿瘤分化程度无论与腺癌还是鳞癌的最远微观转移均未见相关性(P=0.113)。腺癌组平均最远微观转移距离为2.94 mm,覆盖95%的最远微观转移距离为7.5 mm。肿瘤最大径<3 cm腺癌覆盖95%的最远微观转移需要4 mm,3~5 cm需要6 mm,>5 cm需要7.5 mm;鳞癌组平均最远微观转移距离2.69 mm,覆盖95%的最远微观转移距离为6 mm。结论 肺腺癌的微观转移最远距离与肿瘤最大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靶区勾画时GTV到CTV外扩范围应据此调整;鳞癌微观转移最远距离与肿瘤最大径未见相关性;腺癌与鳞癌的微观转移最远距离与肿瘤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213例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胸腔内区域复发与各变量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复发的独立性因素,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评价其临床诊断性能。结果:全组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54例,复发率为25.35%;远处转移27例,远处转移率为12.67%。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内区域复发与患者的术前进食情况、病变部位和组织分化程度等有关(χ2=5.171、6.255、4.499,P=0.023、0.044、0.0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进食情况和病变部位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25、0.016)。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胸腔内区域复发的预测模型为Y=ex/(1+ ex),其中X=0.297+0.821×疗前进食情况-0.761×病变部位。建立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59(95%CI:0.794~0.925),对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7.83%,特异度为89.32%。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为组织分化程度和数学预测模型所计算的预测值(P=0.021、0.003)。结论:术前进食情况和病变部位为影响PT2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出现胸腔内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对这类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我国MM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病历、随访资料完整的MM患者,选择性别、年龄、溃疡、卫星病灶、病理类型、发病时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量、病理分期、肿瘤厚度、干涉史、手术切除范围、放疗史和综合治疗13个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析。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再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12年5月共死亡110例,其1、3、5、7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是81.4%、60.3%、46%、37.9%,中位生存期(MST)为5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溃疡、病理类型、肿瘤厚度、发病时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量、病理分期、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8个因素对MM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厚度、病理分期、综合治疗和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MM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其中肿瘤厚度、病理分期是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手术切除范围是保护因素。结论肿瘤厚度、病理分期、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