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几个药物的作用靶点:离子通道相关靶点、内皮素受体、转录调节因子、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ERβ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ERβ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钓取ERβ-AF1 cDNA,构建诱饵蛋白载体pAS2-1-ERβ—AF1,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技术,在乳腺cDNA文库中筛选与ERβ-AF1相互作用的蛋白。将含有pACT2-候选基因的酵母菌与含有pAS2—1-ERp—AF1的酵母菌进行交配实验,利用LacZ报告基因检测ERβ—AF1与候选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然后将ERp—AF1和候选蛋白分别构建到pGEx-KG和pET-28a上,并纯化GST-ERβ-AF1和His-侯选蛋白融合蛋白,利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ERβ-AF1和候选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结果:所获取的候选蛋白为CTGF,是CCN多肽家族成员。交配实验表明,CTGF与ERβ-AF1特异相互作用,而不与空载体或BRCT1对照相互作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CTGF与ERβ、ERα均存在相互作用,但与CTGF同源性较高的NOV蛋白却不与ERβ、ERa结合。结论:CTGF和ERβ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几个药物的作用靶点:离子通道相关靶点、内皮素受体、转录调节因子、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并分析新型基因CCP22,研究其结构及初探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RT—PCR。结果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乳腺文库中分离到一种含有22个补体调控蛋白(complement control protein,CCP)序列元件的新基因,命名为CCP2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9q31.2-32,共15个外显子,基因编码序列全长4494bp,编码1497个氨基酸。将CCP22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克隆于真核载体中,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后获得的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CCP22属于分泌蛋白。将CCP22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融合后证实CCP22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外。Northern blot证实,内源性CCP22 mRNA转录本全长约6kb。RT-PCR检测表明,CCP22在正常乳腺细胞株中高表达,而在多种乳腺肿瘤细胞株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CCP22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雌激素应答元件转录调节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建立靶向雌激素应答元件 (ERE)的药物筛选模型 ,为筛选雌激素受体 (ER)配体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重组报告基因载体 pERE-TAL-SEAP ,与对照载体 pCMVβ瞬时共转染表达人ERα或ERβ的Hela细胞株 ,观察化合物对SEAP报告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结果 :雌二醇 (E2 )诱导表达人ERα或ERβ的Hela细胞株SEAP的表达 ,EC50分别为 (80.5 8± 8.51) pmol·L-1和 (10 3.90± 5.29) pmol·L-1,最大效应浓度为 10nmol·L-1;金雀黄素 (Gen)也诱导表达人ERα和ERβHela细胞株SEAP的表达 ,EC50 分别为 (39.38±2.26)nmol·L-1和 (10.86±0 .75 )nmol·L-1;最大效应浓度为 1μmol·L-1;E2 和Gen诱导SEAP表达的最大水平较对照孔细胞高 7~ 14倍。ER拮抗剂ICI182 ,780可完全抑制E2 和Gen对SEAP的诱导作用。结论 :利用此模型检测化合物诱导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可筛选和发现ER配体。  相似文献   
6.
7.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反式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及相关 的量效关系与构效关系。方法 将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MTT法检测样品对HepG2.2.15细胞的毒 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与其上清中总HBV DNA含量,流式细胞仪 检测白藜芦醇时HepG2.2.15的凋亡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白藜芦醇对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治疗指 数(TI)分别为(3.26±0.39),(2.91±0.12);在低毒或无毒浓度(0.11 mol·L-1)下降低DNA拷贝数;呈浓度依赖性诱导 HepG2.2.15细胞凋亡。结论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体外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HBV DNA复制, 诱导感染HBV的HepG2.2.15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病毒活性。综合评价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即白藜芦醇苷(Rn1)、甲氧 基取代羟基的苷[4′-甲氧基-3,3′,5-二苯乙烯-3-葡萄糖苷(Rn3)]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peroxisomeprolif 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用此模型筛选具有胰岛素增敏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五种细胞分别进行瞬时转染,将含有目的片段PPRE(peroxisomeproliferatorresponseelement)和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的质粒及表达PPARγ的质粒共转染到细胞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力来考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诱导表达倍数最高的细胞株建立模型。用其他类型核受体激动剂对此模型进行特异性考察。结果 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受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诱导倍数最高,可达4 9倍,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Z′因子为0 .72。而其他各类核受体激动剂的诱导表达率均在1倍左右。马来酸罗格列酮在转染剂量范围内无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共转染报告基因质粒和表达PPARγ质粒的293T细胞Luc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此模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建立筛选PPARγ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9.
甘草苷对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和营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苷(liquiritin,LQ)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大鼠原代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营养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Aβ25~35损伤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考察LQ神经保护作用;通过考察LQ诱导海马神经元轴突延长的作用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作用观察其神经营养作用。结果:10μmol.L-1Aβ25~35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诱导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率达28%。预先给预0.1,1,10μmol.L-1浓度的LQ处理细胞6 h,可显著抑制Aβ25~35导致的细胞死亡,能够明显降低Aβ25~35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流式细胞检测凋亡率分别降低到10%,15%,22%,提示LQ能够拮抗Aβ25~35导致的细胞凋亡。LQ能够显著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海马神经元轴突延长,特异性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能够部分阻断该作用。另外,LQ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结论:甘草苷对Aβ25~35导致的大鼠原代神经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甘草苷对原代海马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的评价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免疫原性的评价成为阐明这些药物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评价非期望出现的免疫原性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评价的重要内容。完整的免疫原性评价应是方法学的验证,选择合理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检测抗体滴度的变化及分析抗体亚型和特性、测定抗体的中和活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沉积,分析抗体产生对药物药动学、药效和毒性反应等影响。目前免疫原性评价面临的挑战是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优化以及提高动物和体外模型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