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T-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CT-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T-脑立体定向仪完成28例次脑立体定向手术,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立体定向活检术10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定向开放手术12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分流术6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CT-脑立体定向手术能精确定位,确定最佳手术路径,为颅内多种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A llen打击法建立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3d再分别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M SCs、BD N F和BM SCs BD N F干预。脊髓损伤移植后1、3、5周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及CSEP评测,5周观察脊髓结构的变化。结果:与BM SCs组、BD N F组相比,移植后第5周,BM SCs BD N F联合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恢复较好,第3周、5周后,BM SCs BD N F组的CSEP和改良Tarlov评分亦明显好于BM SCs组和BD N F组(P<0.01)。结论:BM SCs和BD N F联合移植对急性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CA所致癫癎病人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程、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4年,EngelI级39例(79.6%),EngelII~Ⅳ级10例(20.4%)。统计学分析显示:病灶〈1.5cm、病程≤1年及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病人手术预后较好(P〈0.05),而年龄、性别、病灶位置与手术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O.05)。结论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理想,病灶大小、病程和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埋藏电极后皮质电刺激在儿童癫癎灶切除术功能区定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考虑致癎灶累及功能区皮质的病儿资料,先行硬膜下皮质电极埋藏再行皮质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手术前后根据Karnofsk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10例病儿均能准确定位功能区,刺激过程无明显相关并发症出现。随访神经功能均保护良好,癫癎控制达Engle分级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对致痫灶邻近功能区的癫癎病儿,行颅内电极埋藏后再行皮质电刺激可在术前明确皮质功能区位置,定位准确,精确指导术中保护功能区。  相似文献   
6.
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1例共415个的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经眉弓锁孔入路127例,经翼点锁孔入路257例,经颞下锁孔入路2例,经纵裂锁孔入路5例。术中予以神经电生理监测103例,予以神经内镜辅助15例。结果术后随访2周~84个月,动脉瘤成功夹闭399个(96.1%),单纯包裹8个,孤立5个,孤立加切除3个。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366例(93.6%),12例(3.1%)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死亡13例(3.3%)。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法,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内镜可增加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g的砝码,从5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 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 mA,刺激间期0.2 ms,刺激频率3.1 Hz,波带通50~300 Hz,分析时间50 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腘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腘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 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 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旋塞电极,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刺激电极放在C3/C4或C1/C2前1~2 cm,阴极放在对侧相应的地方.刺激采用恒流经颅连续短串电刺激5个单相方波,阳极刺激,持续时间300μs,刺激间隔2 ms(重复频率500 Hz),最大刺激电压600 V.记录从双侧肱二头肌、拇短展肌、胫前肌和拇展肌诱发的肌源性MEPs.警报标准为肌原性MEPs波幅消失.采用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监测神经肌肉反应活动.③BAEPs监测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置于两侧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耳道插入式短声刺激.11.1 Hz疏密波,100 dBnHL级,对侧耳道60 dBnHL白噪音掩蔽.波带通30~1 500 Hz,分析时间15 ms,叠加1 000次.警报标准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8 ms或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麻醉维持采用异丙芬、芬太尼、异氟醚、N2O和万可松,控制吸入性麻醉剂和肌松药的用量.结果 对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载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误夹、过度脑牵拉、血管痉挛或小穿支血管损害等术中事件引起的脑缺血,MEPs5/21、SSEPs5/25、BAEPs1/3出现异常.3例术后出现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中,术中均有MEPs异常,而SSEPs仅1例异常.术中EPs未出现异常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通过本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MEPs监测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优于SSEPs监测,术中EPs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而稳定的EPs联合监测有助于预测健全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且保证足够的远端侧支血流量,允许术者安全地完成潜在危险性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6名确诊为CEH患者行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milton焦虑评分(HADA)和Hamilton抑郁评分(HADD)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定,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术后半年的VAS、HADD和HADA评分明显降低。无颈髓损伤、无椎动脉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CEH,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