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入肺腺癌细胞株A519发生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低氧21h组低氧48h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p27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蛋白表达及p27mRNA转录水平。结果①低氧21h组与18h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HIF-1α蛋白在对照组有少量表达,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P<0.01);p27mRNA转录水平及p27蛋白表达均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均P<0.01);③低氧组HIF-1α表达与p27蛋白表达存在显著相关(r=0.958,P<0.01);低氧组p27蛋白表达与G0/G1期阻滞呈现著正相关(r=0.867,P<0.01);低氧组HIF-1α表达与p27mRNA转录呈显著相关(r=0.695,P<0.01)。结论 低氧能使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发生G0/G1期阻滞,HIF-1α对p27转录和表达的调控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例肺嗜酸细胞类癌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73岁,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及咯血为主.组织细胞学特征为实性片状或巢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中神经分泌标记物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及嗜铬素A表达.结论 肺嗜酸细胞类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对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5岁.因阵发性咳嗽8个月,痰中带血6d,于2011年2月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曾于当地医院查胸片及肺部CT,提示左侧中央型肺癌伴下叶阻塞性肺炎可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下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表面血管丰富,易出血,未取活检.既往曾有胆总管结石和左腹股沟疝手术史,余无殊.体检:左中下肺呼吸音略减低,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决定行左剖胸探查,左下肺叶切除术.术中见左胸腔少许粘连,无积液.叶问裂部分未发育,左下肺背段肿块,阻塞左下支气管开口,胸膜凹陷,大小约4 cm x4 cm×5 cm,质中,切面呈鱼肉样,纵隔见肿大质硬的淋巴结.遂解剖左下叶支气管,平左下支气管开口处离断支气管,保留左上肺.术中冷冻考虑为黏液表皮样癌,最终诊断待常规病理.  相似文献   
5.
例1男,48岁.无诱因胸背部疼痛3个月于2008年2月入院.体检:第4、5胸椎棘突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肌力减弱.MRI显示第5胸椎骨质破坏,椎体变扁,累及右侧附件及周围软组织,椎间隙如常,胸4~6、11椎体信号异常,各节段均有强化,考虑结核可能,转移瘤待除外.2008年2月19日行第5胸椎病变切除术.术后1月余,患者因剑突下感觉迟钝,腹壁及提睾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阳性,行第二次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73岁.因声嘶、咽部不适,于2010年3月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就诊.患者4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声音嘶哑,有咽部不适、痰阻感,不伴咽痛、发热,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喉内镜示左声带巨大新生物,以"喉肿瘤"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例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年龄4~40岁,平均16岁。男5例,女3例。结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青少年,组织学上由特征性的Langerhans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angerhans细胞表达CD1a及S-100蛋白。结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好发于骨的肿瘤性病变,发生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症要与慢性骨髓炎及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该病治疗主要是手术刮除病灶及放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男,46岁。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于2014年7月入院。彩超示双侧甲状腺体积增大,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增粗、减低,分布不均,呈网络状,在右侧上极可见一个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45 cm ×0.37 cm,边界不清;左实质内见两个结节,较大者约2.2 cm ×1.4 cm,呈囊实性,较小结节大小约0.9 cm ×0.6 cm,呈低回声。考虑双侧桥本甲状腺炎,右侧上极结节考虑甲状腺癌,左侧腺瘤样结节可能。实验室检查示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3.11 IU/mL (正常<4.11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000 IU/mL (正常<5.61 IU/mL),高敏促甲状腺素5.71 mIU/L,其他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等均正常。临床考虑桥本甲状腺炎,乳头状癌待排。术中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右侧甲状腺上极可及一大小约0.3 cm ×0.3 cm质硬结节,边界不清,左侧甲状腺可及一大小约3 cm ×2 cm结节,质尚软,边界清,颈前区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予以行左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和右侧次全切除,冷冻切片示右侧微小乳头状癌,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左侧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常规病理检查,右侧甲状腺如上述,切面可见直径0.3 cm的灰白质硬区;左侧甲状腺质地软,红褐色肉样,无明显质硬区。镜下见甲状腺滤泡间散在分布淋巴滤泡,右侧甲状腺可见典型的乳头状癌特征和纤维化,左侧甲状腺内一个结节似淋巴结,周围见纤维组织围绕,结节内有较宽阔的人工裂隙,形成宽大的乳头状结构,乳头间质为淋巴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图1)。乳头表面覆盖单层或复层上皮,局灶呈靴钉样突起、细胞异型性大,细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扁平,似血管内皮或间皮,无甲状腺滤泡或胶质形成(图2)。部分上皮在淋巴组织内呈腺样,似淋巴结内转移性腺癌(图3)。免疫组织化学示上皮细胞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图4)和CK19,弱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提示为甲状腺上皮来源。 Ki-67阳性指数约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