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9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测量,比较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139号报告推荐的4种单双剂量计算法对估算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之间的差异,以探讨这4种算法对介入诊疗场景的适用性。方法 模拟第一术者的男性躯干模体穿戴铅衣和铅围脖,在其体内布放热释光探测器,在其铅衣内外布放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模拟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场景,通过模拟测量得到的器官剂量计算第一术者的有效剂量,与通过个人剂量计及4种单双剂量计算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由模拟测量计算得到的有效剂量为0.581 mSv;而用Swiss ordinance法、McEwan法、Von Boetticher法与Martin-Magee法估算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667、0.484、0.485和0.726 mSv,与模拟测量得到的有效剂量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4.8%、-16.7%、-16.5%和24.9%。结论 4种计算方法得到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与模拟测量结果均有较大的差异;从辐射防护观点出发,推荐使用Swiss ordinance法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病例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合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另外25例为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组.对两组治疗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对46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18项,它们是骨性指标NA-PA、NP-FH、Pog-NB、Pog-NFL、B-NFL、Wits,软组织指标TLL-NFL、Pos-NFL、B'-NFL、TLL-E、Ns-Sn-Pos、Ns-Prn-Pos、S-Ns-B',牙性指标L1-MP、L1-AP、L1-NB、L1-NBmm、拥挤度.结论 在进行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矫治设计上,从牙性、骨性、软组织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子在许多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医疗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但在使用中子辐射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会受到中子辐射,因此中子剂量的测量和估算问题也就变得重要起来.目前,国内关于中子剂量的研究在有些方面还不是很深人,因此对中子剂量的测量和估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中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及与辐射剂量相关的指标进行监测,为改善患者的辐射防护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60例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数据采集,按手术类别分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及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后继续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两组,采用TLD个人剂量计照射野矩阵测量法,检测患者荧光照射时间、入射皮肤剂量(ESD)、最高皮肤剂量(PSD)、剂量-面积乘积(DAP)等指标.结果 荧光照射时间范围为1.0~44.7min;ESD范围为2.6~283.5mGy;PSD范围为8.6~1 156.9mGv,剂量-面积乘积(DAP)范围为1.5~170.1 Gv·cm2,有效剂量(ED)范围为0.2~23.8 mSv.照射野沿途剂量范围为0.1~371.6 mGy.CA+PTCA组的荧光照射时间、入射皮肤剂量(ESD)、最高皮肤剂量(PSD)、剂量-面积乘积(DAP)与有效剂量(ED)都大于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脉穿刺方式的荧光照射时间、ESD、PSD、DAP与有效剂量ED及照射野沿途剂量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血管病放射性介入操作时,对患者的辐射防护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β射线所致皮肤剂量估算规范》已经卫生部批准并发布.此标准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进行一些方法验证的基础上制定的.此标准主要用于β射线皮肤污染所致的皮肤剂量估算,对皮肤辐射损伤的诊断和β射线皮肤污染的去污处理都有指导意义.该文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性技术进行了释疑.  相似文献   
6.
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 RIT)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表达肿瘤细胞相关抗原,将产生高能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实现对肿瘤的近距离内照射治疗[1]。α射线射程短、传能线密度高的特性,使得α核素的旁效应(bystander effect)很小,非常适合于非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Hamacher[2]Cruz[3-4]从理论上计算了不同核素、不同靶源组合和不同靶源大小时细胞亚细胞水平(即微剂量领域,micordosimetry)的S因子,并以此作为估算辐射吸收剂量、评估治疗风险以及预测治疗效果的基本参数。然而,RIT临床和理论研究中涉及的许多重要的放射性核素(如211At、213Bi、225Ac、223Ra等)衰变后会生成一系列放射性子核。这些放射性子核对靶区同样有剂量贡献。特别是当反应链中含有很多α核素时,其对靶区的剂量贡献甚至大于母核。此时仅用母核的细胞S因子来表示一次辐射在特定靶区内的剂量沉积就不再合适。基于以上考虑,Hamacher[2]提出用随截止时间τ0变化的细胞剂量转换因子(cellular dose conversion factor,DCF)来修正医用内照射剂量委员会(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imetry Committee)提出的MIRD剂量估算模型中的细胞S因子。  相似文献   
7.
丁艳秋 《现代保健》2011,(27):160-16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病例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合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另外25例为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一前磨牙组。对两组治疗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对46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18项,它们是骨性指标NA—PA、NP—FH、Pog—NB、Pog—NFL、B—NFL、Wits,软组织指标TLL-NFL、Pos—NFL、B’-NFL、TLL—E、Ns—Sn—Pos、Ns—Pm—Pos、S—Ns-B',牙性指标LI—MP、LI—AP、L1一NB、LI—NBmm、拥挤度。结论在进行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矫治设计上,从牙性、骨性、软组织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规范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方法汇总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结果,并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参加了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涉及的机构有疾控中心、职防院(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核工业、医疗机构及民营技术机构等。参加考核的机构数从202家增加到382家。考核结果除2017年的合格率略低,其他4年的合格率均高于90%。优秀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结论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测量能力满足个人剂量监测需求,能出具符合标准的检测报告,但尚有一些机构未能合格,相关机构应仔细分析查找不合格的原因,规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测量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生产企业的调试机房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个别点位剂量率水平较高的原因,制定解决方案,以提高调试机房的辐射防护水平。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对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医用X射线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的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调试机房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对调试工程师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掌握调试机房外辐射水平和调试工程师的辐射防护情况。结果:检测的企业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调试机房外辐射水平和调试工程师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结论:加强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调试机房辐射防护的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可有效降低调试机房周围辐射水平,并为做好调试工程师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维护广大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提高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和能力。方法 根据考核方案,组织2018年全国个人剂量检测单位进行考核,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发现并解决技术服务机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结果 参加本次个人剂量能力考核的放射卫生服务机构为345家,其中优秀单位90家,优秀率为26.1%,合格单位(含优秀)322家,合格率93.3%;不合格单位23家,不合格率为6.7%。结论 通过多年组织考核,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大多数参加考核的单位都能够按照考核方案较好的完成监测能力的考核工作。小部分单位的考核结果与参考值偏离较大,检测报告书写不够规范。不合格单位需要在检测中定期做好质量控制,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