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环素抑制胶原酶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  陈少军 《眼科研究》1995,13(1):19-20
对常用四种抗生素的抑活胶原酶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对胶原酶活性无抑制作用,而四环素则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且抑活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激光治疗眼底病的机制是利用激光的损伤作用破坏视网膜病变[1] 。激光光凝后 ,何种生长因子参与了视网膜损伤的修复 ,不同光斑效应的激光损伤修复机制有何不同 ,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我们采用激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在视网膜激光损伤时的表达变化 ,探讨bFGF和VEGF在眼底激光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 动物模型建立及标本制作 :健康有色家兔 18只 ,体重 1 8~ 2 3kg ,随机分…  相似文献   
3.
19例全葡萄膜炎,采用大剂量激素等措施治疗。在中药的辅助下快速减量激素,无一例患者出现反跳复发,缩短了激素的用药疗程。减轻了机体对激素的依赖性,促进了炎症恢复。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囊肿较少见 ,临床上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echment,RD) [1 ]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 ,而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viteoretinopathy ,PVR)者则未见报道。现将我科 1998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囊肿合并PVR者 9例 9眼情况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科 1998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5 75例 ,其中 9例诊断为视网膜囊肿合并PVR。单眼 8人 ,双眼 1人 (仅手术治疗单眼 )。男 4例 ,女 5例 ;年龄 2 4~ 46岁 ,平均3 3 7岁 ,大于 40岁 …  相似文献   
5.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4种术式:A组,单纯玻璃体腔注气(C3F8)10眼;B组,玻璃体切割+注气术12眼;C组,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4眼;D组,巩膜外垫压+注气术2眼。结果A组5(5/10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7;但5(5/10)眼随访中黄斑裂孔再开。B组11(11/12)眼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4。C组(3(3/4)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4。D组2(2/2)眼网膜均复位,最高视力0.2。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简单易行,可重复多次,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主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必要时应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垫压。(2)玻璃体切割+注气术与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增加自体血清滴注并未显示好处,因此是否需要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患者视物变形的原因。 方法 对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79例79只眼行临床观察,手术后2周、2、6个月及1年时行Amsler表检查,分为视物变形组和无视物变形组;同时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手术后2周视物变形10只眼和正常人10只眼行视盘-中心凹角测量。 结果 79只眼手术后2周51只眼(64.56%)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眼和正常眼的视盘-中心凹角无明显差异(P=0.880)。79只眼中44只眼(视物变形组35只眼,无视物变形组9只眼) 手术后2周时检查OCT和FFA ,视物变形组OCT发现黄斑结构异常31只眼(88.57%),有7种类型,主要为神经上皮层脱离(74.29%);FFA发现黄斑结构异常6只眼(17.14%),也主要为神经上皮层脱离(66.67%)。无视物变形组OCT发现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各1只眼,FFA未见异常。手术后2、6个月、1年时随访,各有18只眼(18/28)、5只眼(5/9)和3只眼(3/7)异常黄斑结构好转,视物变形减轻或消失;而黄斑前膜形成后未见明显变化,视物变形严重而持续。 结论 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物变形的主要原因是黄斑结构异常,手术后早期和晚期视物变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前膜。(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94-97)  相似文献   
7.
硅油填充眼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硅油填充眼超声检查的声像特征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47例47只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手术前后分别进行A型(测定眼轴长度)和B型超声检查。 按超声仪默认参数测定硅油取出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并观察其声像图特征。 结果 A型超声检查,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手术前眼轴长度是手术后的1.465倍,有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手术前眼轴长度是手术后的1.284倍。按硅油在超声波中的传输速度修改参数后,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手术前眼轴长度比手术后长(0.78±0.34) mm,有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手术前眼轴长度比手术后长(0.56±0.32) mm。B型超声检查,硅油填充眼玻璃体腔容积明显扩大,根据硅油填充量的多少,可分为充满型和部分充满型硅油填充声像;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硅油填充眼可见眼后节多个弧形回声带。 结论 硅油填充眼的眼轴增长,其B型超声影像特征主要受超声波在硅油中的传输速度、硅油填充量、硅油乳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49-351)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的7例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及颅内感染等。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GOS: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可选择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治疗,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7例脊髓髓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1月症状明显改善21例,稳定3例,加重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2例;按McCormick脊髓功能状态分级:Ⅰ级1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MRI是诊断脊髓髓内肿瘤的首选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