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484例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脑疝症状者手术死亡率7.7%,有脑疝症状者死亡率21.3%。手术距脑疝发生时间<1h死亡率8.2%,1~2h死亡率40.0%,>2h死亡率72.2%。结论影响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相关因素较多,除脑疝形成及手术距脑疝发生的时间外,创伤性低血压、合并脑损伤的程度、呼吸功能不全、大面积脑梗塞、血糖与血浆渗透压升高及肝功能异常等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闭式引流术治疗外伤性难治性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经持续腰大池闭式引流治疗的33例难治性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93.9%)患者脑脊液漏完全治愈,平均带管时间为8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合并颅内感染,经静脉用药后治愈;4例因堵管重新置管;1例引流管置入段脱落,予重新置管;1例因过度引流出现脑内出血及气颅,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6.1%)因脑脊液漏反复而行手术修补。结论应用持续腰大池闭式引流术治疗难治性脑脊液漏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修补缺损的硬脑膜对于维持解剖学的完整和保护脑组织,防止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膨出、癫痫等并发症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国内主要是应用自体膜及人工硬脑膜材料来修补缺损的硬脑膜。硬脑膜修补取材多样,各有优缺点。本院对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对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208例病人,应用Neuro—Patch神经补片修复硬脑膜122例,与86例开颅自体组织修复硬脑膜分组进行比较.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引流是各种开颅术后的常规治疗。多年来一直沿用导管引流,术后常出现导管堵塞致残腔积血、积液,影响手术效果。为此,作者于1995年至2000年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微型电磁负压引流装置(专利号:ZL00229008.1),应用于颅脑外科术后引流98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男73例,女25例。年龄4~72岁,平均28.5岁。1.2病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1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1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15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颅骨修补术后引流4例,开颅术后感染21例,椎管术后引流12例,脑脓肿10例。1.3微型电磁负压引流装置结构及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脏层包膜全切除者植物生存,其余4例(2例脏层包膜放射状切开,另2例脏层包膜部分切除)均恢复良好。结论该术式是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0例复发性硬膜下积液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术治疗。结果 20例病人术后2周内均行CT复查,显效18例,有效2例。随诊6~24月,均恢复良好,无硬膜下积液复发。结论 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术式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一种较好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行研制简易多功能颅脑导向定位装置并用于临床。方法:采用自制简易多功能颅脑导向定位装置及头皮标记定位仪,根据颅内病灶和头皮标记物的关系,计算CT最大病灶在头皮标记定位仪的位置,将其标记在头皮上对应的部位,依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头颅两侧分别设置穿刺点和瞄准点。两点连线恰通过颅内靶点中心,控制穿刺针深度并沿此线运行,能准确抵达靶点。结果:(1)穿刺精确度的模拟试验,在人体颅骨标本基底节区埋置椭圆形"十字"标记橡皮泥块,以中心为靶点,行CT扫描后用定位仪确定穿刺点,垂直及改选穿刺点穿刺,总平均误差在5mm以内。(2)穿刺针损伤模拟试验,选择不同的曲度骨面进行钻孔试验,YL-1型微创穿刺针表面与限位孔摩擦仅有轻微螺旋压痕,无明显损伤及变形。经模拟试验后应用该装置与目测导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临床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79例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肿清除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该导向定位装置将YL-1型微创穿刺针和引流套管集定位穿刺多功能于一体,能满足目前国内多数医院进行的颅内血肿微创治疗、囊肿等定位穿刺及引流的需要;避免了目测导向的误差带来的医源性损害,穿刺成功率达100%,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原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郜宪礼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334-3336
[摘要]目的 自行研制简易多功能颅脑导向定位装置并用于临床。方法 采用自制简易多功能颅脑导向定位装置及头皮标记定位仪,根据颅内病灶和头皮标记物的关系,计算CT最大病灶在头皮标记定位仪的位置,将其标记在头皮上对应的部位,依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头颅两侧分别设置穿刺点和瞄准点。两点连线恰通过颅内靶点中心,控制穿刺针深度并沿此线运行,能准确抵达靶点。结果 ⑴穿刺精确度的模拟试验:在人体颅骨标本基底节区埋置椭圆形“十字”标记橡皮泥块,以中心为靶点,行CT扫描后用定位仪确定穿刺点,垂直及改选穿刺点穿刺,总平均误差在5mm以内。⑵穿刺针损伤模拟试验:选择不同的曲度骨面进行钻孔试验,YL-1型微创穿刺针表面与限位孔摩擦仅有轻微螺旋压痕,无明显损伤及变形。经模拟试验后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共72例,其中YL-1型穿刺针48枚,引流管24根。经穿刺精确度的评定,无重度偏移发生。结论 应用该导向定位仪装置将YL-1型微创穿刺针和引流套管穿刺定位集多功能于一体,能满足目前国内多数医院进行的颅内血肿微创治疗、囊肿等定位穿刺及引流的需要;完全避免了目测导向的误差带来的医源性损害,穿刺成功率达100%,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原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1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恢复良好者79例,植物生存者2例,重残者7例,死亡者52例,其预后与累及脑叶个数、术前GCS评分、血肿厚度及瞳孔改变有着明显的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前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至2019年25例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所有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Raymond I级栓塞20例(80%),Ⅱ级栓塞4例(16%),Ⅲ级栓塞1例(4%)。3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1例发生在术后24 h内,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积极处理后出血停止。25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结果 23例动脉瘤完全填塞,2例动脉瘤部分瘤颈残留,较其术后即刻造影无变化;复查患者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支架处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应用于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