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光学纤维神经内镜和电子软性神经内镜,配合软性内镜专用手术器械单独或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228例。结果对6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内镜下单纯钻孔冲洗术治疗,除早期1例术后血肿复发接受2次手术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治愈。10例侧脑室及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肿瘤活检、全切或部分切除,有8例明确病理诊断后改用其他治疗方式治疗。7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造瘘,无1例造成副损伤。对19例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的脑积水患者进行脉络丛烧灼术,其中13例仅单纯行脉络丛烧灼术,除1例单纯烧灼后颅压下降不明显、术后2周再行脑室-腹腔分流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内镜下打通脑室内多发分隔(感染或出血后)配合透明隔造瘘3例,均获成功。内镜下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16例,手术效果满意。此外,完成内镜辅助下手术39例,效果满意。结论软性神经内镜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和硬性神经内镜配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治疗中的优点。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18例不同类型脑积水病人。依据病人年龄、病因、影像学检查及腰穿测脑脊液压力作为病人初始开放压力技术后调压的依据。结果术后调压次数2~6次,平均2.3次。术前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可减少分流过度或不足等并发症,特别适合婴幼儿、老年人、正常压力及特殊类型的脑积水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软性神经内镜下个性化手术治疗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的指证、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应用软性神经内镜个性化手术治疗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9例,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加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导水管成形加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导水管成形加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2例,单纯第三脑室底造瘘11例.术后脑脊液电影检查显示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良好26例,枕大孔区第四脑室正中孔脑脊液流动良好10例,第三脑室底瘘口脑脊液流动良好15例,脑脊液电影检查结果不满意但临床症状缓解者2例,术后仍有高颅压表现者5例,其中2例经脑脊液外引流数日后缓解,3例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所有患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 软性内镜下可以经额部锁孔导水管入路对第四脑室流出道梗阻进行个性化手术治疗,使部分患者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摆脱分流依赖,但应严格选择手术指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2例男性患儿行CT、MRI提示脑室系统扩张,MRV及DSA检查发现颅内静脉窦广泛闭塞.腰穿压力显著升高.手术均采用强生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体外可调压分流术治疗.结果 2例患者术中均将分流阀压力设定为200 mmH2O,术后逐步调低,调低至180 mmH2O均出现不同程度低颅压症状,调高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术后智力及运动功能显著提高,复查CT提示脑室减小.结论 先天性颅内静脉异常回流导致的高颅压性脑积水非常少见,治疗经验甚少.可调压分流显然是治疗颅内静脉回流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一种最佳治疗方法,对压力调节,需通过较长时间多次调节来逐步达到一个合适的个体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软性神经内镜在婴儿出血后脑积水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应用电子软性神经内镜对28例婴儿出血后脑积水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脑室内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1例.除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内镜下行血肿腔冲洗外,其余27例均在神经内镜下进行脑室冲洗,其后行第三脑室底造瘘18例,同时行脉络丛烧灼7例,终板造瘘4例,脑室内多发分隔造瘘1例;经额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3例;导水管成形术6例.结果 28例婴儿出血后脑积水,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明确诊断17例,通过软性神经内镜对脑室系统进行全面探查后明确诊断11例.术后出现间脑发作6例,远期出现基底池梗阻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80 d和7个月,经内镜下二次脑室探查证实后再次行基底池造瘘.随访2-27个月,平均13.5个月效果良好,无脑室感染、硬膜下积液等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软性内镜下脑室系统全面探查是诊断出血后脑积水最可靠的手段,内镜下脑室系统冲洗尽量清除脑室壁上的陈旧血斑,有利于降低术后造瘘口或分流管梗阻概率,二次脑室探查能够明确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外科技术.方法 总结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100例内镜经鼻垂体腺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30例,大腺瘤35例,巨大腺瘤35例.功能性腺瘤68例,无功能性腺瘤32例.头痛82例,视力减退伴视野缺损76例,失明3例,闭经、泌乳36例,肢端肥大26例,垂体功能低下15例,其他症状者6例.结果 术中内镜下肿瘤全部切除93例,大部切除7例,7例均为质地硬韧的纤维型腺瘤.术后短暂性尿崩症32例;脑脊液鼻漏5例.术后随访平均28个月,肿瘤残余者10例;12例肿瘤复发,10例再次行经蝶手术,2例行开颅手术;术后内分泌症状改善不明显者,有11例行溴隐亭治疗,18例病人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再次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手术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32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治疗组,同期首次手术治疗的100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责任血管、电生理监测结果、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责任血管均有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和椎动脉,其中对照组PICA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发现垫棉压迫面神经REZ 10例,两组均未见静脉压迫。治疗组术中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消失22例,对照组AMR消失6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30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6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1例,未缓解3例;对照组随访8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65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20例,未缓解4例;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面瘫、头痛、听力下降等,其中治疗组头痛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电生理监测下行二次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2例男性患儿行CT、MRI提示脑室系统扩张,MRV及DSA检查发现颅内静脉窦广泛闭塞.腰穿压力显著升高.手术均采用强生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体外可调压分流术治疗.结果 2例患者术中均将分流阀压力设定为200 mmH2O,术后逐步调低,调低至180 mmH2O均出现不同程度低颅压症状,调高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术后智力及运动功能显著提高,复查CT提示脑室减小.结论 先天性颅内静脉异常回流导致的高颅压性脑积水非常少见,治疗经验甚少.可调压分流显然是治疗颅内静脉回流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一种最佳治疗方法,对压力调节,需通过较长时间多次调节来逐步达到一个合适的个体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成像法在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诊断为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术前常规采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进一步确诊;手术采用电子软性神经内镜下导水管成形术,术中对导水管阻塞程度进行评估.术后1周及随访均采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复查来测量导水管脑脊液流速流量以确定导水管是否开通.结果 23例术前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未见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患者,术中见导水管完全闭塞或直径小于1 mm2;23例患者成形术均获成功,导水管扩张平均在4 mm左右,术后1周电影成像检查导水管平均流速为(4.74±1.77)cm/s,在随访期间,2例再次出现颅高压症状的患者,电影成像显示导水管未见脑脊液流动,二次内镜下探查见导水管重新闭塞.结论 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法通过测量导水管内脑脊液流速流量来精确判断导水管开通情况,可以作为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术前诊断及导水管成形术后疗效判断及随访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54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医用胶的患者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应用医用胶的效果确切可靠,未见毒副作用。结论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安全且固定牢固,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