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脑实质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黄逢禹,谌鸿斌,夏雪患者男性,23岁。6月前无明显诱因始起头痛、头晕。4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癫痫发作,左侧肢体力弱,时伴眼花、耳鸣、恶心、呕吐,逐渐丧失劳力。于1991年4月18日入院。查体发现左侧肢体肌力Ⅳ,左腹壁、提睾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1种特殊类型,我科1994年共收治早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均为男性,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2.7岁,4例均为左侧,血肿范围左额颞顶部。发病形式:例1颅脑损伤后逐渐出现精神症状,其余3例均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CT、MRI:4例CT均为等密度表现占位效应而无病灶影,例112d后增强扫描显示由等密度变成低密度与等密度混杂密度.例3当时CT增强扫描和平扫比较无差别,橱2M丘!确诊,例3、名因故未作MRI检查,凭CT占位效应作钻孔引流.结果:术后恢复顺利.临床治愈,2例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慢性期患者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特点。方法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慢性期(发病后12个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评测。结果经检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期18例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率为34.6%,受累及最严重方面分别为命名、言语流畅、注意力。结论部分aSAH慢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有进一步研究其机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并用安宫牛黄丸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效果。方法:将90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分成两组,每组45人,一组单用传统西医药方法治疗,另一组并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观察伤后早期和3个月的效果。结果表明并用安宫牛黄丸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组。  相似文献   
6.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大多数存活数月至1-2年,生存10年以上者罕有报道。我科1987年收治1例现仍健在,实属罕见,特报告于下。患者女性,38岁。因头痛2月余,加重1周于1987年4月四日住院治疗。入院前2个月始感前额持续性胀痛,入院前1周加重,伴喷射性呕吐及左眼视力减退。入院时查体神志尚清,颈有抗力;双侧肢体胜反射活跃,右侧更甚,右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左眼视力0.1,右眼0.6,双侧视乳突水肿。头颅CT扫描见左侧领顶有一混杂密度块影,边界不清,范围约35.3mm×32.9mm,周边水肿,中线移向右侧,左侧脑室受压,CT值为40…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临床疗效差.我科近3年来收治DAI 146例,其中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75例,与常温治疗组(对照组)71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因头晕、头痛伴间歇性尿失禁一月,男性,48岁患者,CT 报告为双额叶胶质瘤或脱髓鞘病变。在 CT 导向下行脑活检术,病理报告符合隙髓鞘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中行同时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选择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按术中是否同时施行终板造瘘分成两组。对两组患者两周以上CT和(或)MR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终板造瘘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4.7%,非终板造瘘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颅夹闭术中同时行终板造瘘术可减少前循环动脉瘤术后慢性脑积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