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注意点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三维CT脑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脑动脉瘤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总结3D-CTA检查的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其中14例初次3D-CTA显示动脉瘤不清或发现颅内非动脉瘤样血管异常者,对其进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初次3D-CTA检查正确诊断脑动脉瘤92例,其中16例为多发脑动脉瘤,共检出115个。余14例因诊断不明确进而实施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确诊动脉瘤合并烟雾病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致动脉瘤显示不清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此5例与3D-CTA所见一致);在3D-CTA扫查范围外发现脑动脉瘤2例。对上述阳性诊断的99例进行手术,并得到证实。另7例在3D-CTA和DSA检查未发现引起SAH的原因病灶,给予保守治疗。结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3D-CTA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在判断动脉瘤与颅骨位置关系、操作的便捷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明显优于DSA。在应用3D-CTA对脑动脉瘤进行诊断时,有必要根据患者和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方能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例1 女,37岁。以双下肢疼痛1年,伴行走困难2个月入院。无二便障碍。查体:臀部马鞍形感觉障碍,双下肢针刺感减退。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否认遗传病史。肾、胰腺、眼底检查正常,MRI平扫:L2-L3水平椎管内可见一呈椭圆形肿块,大小约1.4cm×4.9cm×1.5cm,T1 加权像为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下方T1  相似文献   
3.
报告52例小儿颅脑外伤的急救治疗结果。轻型颅脑损伤21例(40.4%),中型颅脑损伤19例(36.5%),重型颅脑损伤12例(23.1%)。41例(90.4%)有昏迷史,5例(9.6%)表现意识朦胧、嗜睡。手术治疗20例(38.5%),非手术治疗32例(61.5%)。恢复良好者27例(51.9%),中残16例(30.8%),重残4例(7.7%),死亡3例(5.8%),退院2例(3.9%)。作者认为正确掌握小儿颅脑外伤特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适应症及急救措施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生物活性多肽,其功能之一是作为自分泌生长因子参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已证实在实验条件下人脑胶质瘤细胞株可自发分泌IL-6,但关于IL-6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情况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且结论也不一致。本试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IL-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IL-6与人脑胶质瘤的关系。1资料1.1标本:采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2002~2004年间胶质瘤患者术中新鲜标本62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按WHO分类法(2000年)包括胶质母细胞瘤18例,间变性星形…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患者由于水肿的小脑半球压迫第Ⅳ脑室引起脑积水,小脑扁桃体挤入枕骨大孔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从而加重颅内高压或使脑干直接受压,继之导致不良后果。内科保守治疗一般难以奏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2岁。因阵发性抽搐4个月,经头CT检查发现左侧颞极见有囊性病变,颞叶受压,考虑为蛛网膜囊肿入院。头CT及MR扫描表现左侧颞极见有大片低密度病变。术中所见:病变位于左侧颞极,与硬脑膜无粘连,与软脑膜关系密切,与脑组织分界清楚,呈囊性,囊壁呈活水母样外观,其表面血管丰富,囊液澄清透明,囊壁切除后脑组织完整。囊壁组织学检查:肿瘤由多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局部略呈编织状排列。多形细胞核大小明显不等,形态怪异,着色深,核仁不清,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脂滴空泡,没有细胞坏死、核分裂及血管增生。可见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及网织纤维沉积。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对1990~1996年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病儿29例,均行头颅CT扫描,共发现梗塞灶29个,其中基底节区梗塞占全组病例的20/24。所有病例发病时均有偏瘫症状,经综合及高压氧治疗后痊愈19例,无死亡。出院时复查CT,15例梗塞灶消失,其余均有所缩小。结合中外文献探讨其发病机理,与小儿脑及血管发育不成熟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往均采用传统的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近年来更多采用经颅骨硬脑膜穿刺置氧法.目的探讨锥孔置氧法新术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对象于1997-01/2004-12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行颅骨锥孔置氧法治疗未使用引流管的男性住院患者11例,平均年龄62岁.平均病史1.5个月,1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外伤.外伤史最短6周,最长9周,平均7周.均以头疼为主诉,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无力(在Ⅳ级以上).均经头CT,MRI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有8例行MRI检查.血肿部位均为幕上,右侧5例、左侧6例.血肿量按长×宽×层面(1 cm/层),计数最少70 mL,最多140 mL,平均105 mL,占位效应为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移位.方法患者在床头取侧卧位,经CT定位取血肿最厚处锥孔.局部麻醉下以0.4~0.5 cm骨锥锥孔,用14号腰穿针套管针刺硬膜,拔出针芯,可见血自动流出.待血不流后注入10 mL过滤医用氧气,再使血肿在压力下自动流出.反复注入过滤氧气,10 mL/次,直至无血自动流出,再注入10 mL过滤氧并同时拔出套管针包扎.记录每例患者累计置氧量.术后可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尽量加大加快输液量,输液时间平均为2周.主要观察指标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4 h内复查头CT,血肿均明显减少,其中3例完全消失.3周后中线结构对称,诸脑室形态正常,头疼消失.5例术前肢体无力患者肢恢复正常.②颅骨锥孔置氧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优缺点优点手术简单在床头即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活动不受限制,避免了下肢血栓形成.颅内压不会迅速下降,置氧后包膜内有一定压力,从包膜(半透膜)外进入包膜内的脑脊液在压力始终存在下无法进入,随着氧气吸收血肿腔缩小,最终消灭血肿腔.减少出现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节约经济开支.缺点是严重心脏病患者不易床头手术;术后不能马上缓解头疼或肢体无力症状. 结论术前用CT定位经硬膜下锥孔置氧法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往均采用传统的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近年来更多采用经颅骨硬脑膜穿刺置氧法。 目的:探讨锥孔置氧法新术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 对象:于1997-01/2004-12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行颅骨锥孔置氧法治疗未使用引流管的男性住院患者11例,平均年龄62岁。平均病史1.5个月,1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外伤。外伤史最短6周,最长9周,平均7周。均以头疼为主诉,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无力(在Ⅳ级以上)。均经头CT,MRI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有8例行MRI检查。血肿部位均为幕上,右侧5例、左侧6例。血肿量:按长&;#215;宽&;#215;层面(1cm/层),计数最少70mL,最多140mL,平均105mL,占位效应为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移位。 方法:患者在床头取侧卧位,经CT定位取血肿最厚处锥孔。局部麻醉下以0.4-0.5cm骨锥锥孔,用14号腰穿针套管针刺硬膜,拔出针芯,可见血自动流出。待血不流后注入10mL过滤医用氧气,再使血肿在压力下自动流出。反复注入过滤氧气,10mL/次,直至无血自动流出,再注入10mL过滤氧并同时拔出套管针包扎。记录每例患者累计置氧量。术后可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尽量加大加快输液量,输液时间平均为2周。主要观察指标:肢体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1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4h内复查头CT,血肿均明显减少.其中3例完全消失。3周后中线结构对称,诸脑室形态正常,头疼消失。5例术前肢体无力患者肢恢复正常。②颅骨锥孔置氧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优缺点:优点:手术简单在床头即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活动不受限制,避免了下肢血栓形成。颅内压不会迅速下降,置氧后包膜内有一定压力,从包膜(半透膜)外进入包膜内的脑脊液在压力始终存在下无法进入,随着氧气吸收血肿腔缩小,最终消灭血肿腔。减少出现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节约经济开支。缺点是严重心脏病患者不易床头手术;术后不能马上缓解头疼或肢体无力症状。 结论:术前用CT定位经硬膜下锥孔置氧法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伽玛刀单一靶点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安全性,以期为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提供干预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07/2003-06本院接受伽玛刀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3例,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35~79岁,平均61岁。病程1.5~29年,平均4.5年。所有的病例均设置单一靶点治疗,靶点部位选择在三叉神经入桥脑处,中心剂量70~90Gy,准直器为4mm。结果:伽玛刀治疗后全部患者在24h出院,出院后随访时间6~68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36.7个月。术后18例显效(24.7%),46例有效(63%),9例无效(12.3%)。症状缓解时间为2周~6个月,平均为3.5个月。治疗后症状复发6例,给予二次治疗,3例症状缓解,3例症状无变化。治疗后出现头痛呕吐反应3例,全部于1周后消失;面部麻木7例,无咀嚼肌运动障碍及角膜发干或溃疡发生。结论:伽吗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能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