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
≤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级)、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率
(mRS评分≤2分)等。
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4.5岁,男性11例(84.6%)。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100%;围
手术期并发症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90 d良好预后率100%。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T2DM)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T2DM患者进行SSR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2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波幅、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72例(72%)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起始和N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和面积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病程<5年与病程≥5年比较,潜伏期、波幅、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可作为评价T2DM自主神经损害的客观电生理指标;T2DM患者SSR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与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 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 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 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型及细胞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人14-3-3γ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携带人14-3-3 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确定其对PC12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采用PCR方法,从Top10/pHis-14-3-3 γ质粒中扩增14-3-3 γ DNA序列,将14-3-3 γ基因定向克隆到穿梭质粒载体pAdTrack-CMV,经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载体同源重组后得到携带...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嗅鞘细胞悬液10 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督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 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 min,电针频率20 Hz,持续脉冲电流12~15 mV,连续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 < 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8.
背景: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 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犁及细胞功能.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酶(thrombin,TM)对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可能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向大鼠右侧基底节区注入凝血酶、凝血酶加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 G,CATG)、生理盐水,于注射后6、24、48和72h取脑组织。测定BBB通透性(Evans-blue法)、脑水含量(干湿重法)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Western-blot)。结果TM脑内注射后6h同侧基底节区BBB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24h时达高峰(P〈0.01),持续至48h(P〈0.05),然后逐渐消退;脑水含量的变化规律与BBB通透性的变化类似。TM脑内注射后6h Caspase-3蛋白开始增加(P〈0.01),24h达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TM+CATG组在各个时间点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和Cmpme-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M增加BBB通透性是其诱发脑水肿形成的主要机制。TM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实现的;凝血酶可能通过激活pAR-1受体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急避孕(emergency contraception,EC)是指无保护性交或避孕失败后为避免妊娠而临时采取的紧急补救方法。近年来,随着紧急避孕研究的迅速发展,发现小剂量的米非司酮用于无保护性生活72h内安全有效。现将口服米非司酮10mg用于紧急避孕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