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静脉源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静脉源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静脉源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出血来源以静脉窦尤其窦汇横窦乙状窦为主,GOS评分显示30例(71.4%)预后好(GOS 4~5), 12例(28.6%)预后差(GOS 1~3), 5例(11.9%)死亡.结论 急性静脉源性硬膜外血肿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处理方法 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动脉源性出血患者不同,预后较差.术前CT显示跨窦骨折、近窦血肿应考虑静脉源性出血.对静脉窦出血患者尤其窦汇横窦出血要及时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级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每组42例,分别予以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情况差异,记录其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评分结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①A组治疗无效率为19.0%,显著低于B组的45.2%(x2=6.604,P=0.010).②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及LOT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A组评估结果优于B组(P<0.05).③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显著低于B组的47.2%(x2=6.010,P=0.014).结论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级脑功能,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患儿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来确定影响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方法 收集2003 - 2007年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153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TCS患儿的临床数据,男62例,女91例.通过手术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辅助检查(如:CT、MRI、泌尿系彩超、尿动力学检查等),对患儿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1)大小便改善:术前便秘37例,术后便秘18例;术前大便失禁27例,术后大便失禁13例;术前尿潴留23例,术后尿潴留5例;术前尿失禁34例,术后尿失禁7例;(2)足部畸形及下肢轻瘫:术前101例,术后3年随访77例患儿术后足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24例患儿无改善(P=0.01);(3)膀胱功能恢复情况:28例术前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术后20例膀胱顺应性和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明显改善(P<0.05).5例单侧肾脏集合系统分离患儿术后半年及1-3年随访,肾脏集合系统分离明显改善.结论 脊髓病变的严重程度、手术是否完全得到松解以及早期手术、术后长期功能锻炼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是否早期手术对预后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极其罕见的肿瘤,分为原发性颅内MM和转移性颅内MM[1].其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早期明确诊断和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现回顾分析1990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病理确诊的颅内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及诊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胶质术后抗癫痫药物使用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按癫痫病史及用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47例(无癫痫发作史且仅术后抗癫痫药物预防性使用)与对照组39例(存在癫痫发作史且术前抗癫痫药物使用超过3个月),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脑电图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语言能力、回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α+β、θ+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QLI评分为(7.49±1.36)分,高于对照组的(6.12±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术后抗癫痫药物使用对无癫痫发作史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可行局部加压包扎加体位调节及药物应用,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或皮下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13例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11例患者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持续蛛网膜下腔的方法获得痊愈;2例患者因合并脑积水,高颅压症状,采取上述方法无效后,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0d漏口愈合。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颅骨骨缝早闭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名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名患儿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头颅前后径与横径比都得到改善,颅骨外形得到改善。结论:先天性骨缝早闭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效果,人工硬膜材料填充再造骨缝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积水患儿治疗中脑室-腹腔分流术经额角穿刺、枕角穿刺手术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小儿神经外科收治的脑积水患儿100例,依据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额角穿刺组和枕角穿刺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一次穿刺成功情况、二次手术情况、脑室扩张程度、昏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位置满意度、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角穿刺组二次手术率为2.00%(1/50),低于枕角穿刺组的16.00%(8/50)(P<0.05);术前,两组Evan’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van’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GC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额角穿刺组Evan’s评分低于枕角穿刺组(P<0.05),GCS评分高于枕角穿刺组(P<0.05);额角穿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8/50),低于枕角穿刺组的34.00%(17/50)(P<0.05);额角穿刺组导管位置满意度为9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