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细胞免疫功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红细胞利用其表面具有免疫粘附特性的c_3b受体参与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调节补体活性、调控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直接杀伤病毒及一些病原微生物等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C_3b受体量的变化与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存有一定的关系。红细胞膜上C_3b受体活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经系统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49例经CT确诊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经1个月的治疗,结果显示,49例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其中14例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亦有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IL—8水平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8(IL-8)与脑梗死患者炎症损害之间关系.方法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6例脑梗死患者、34例体检正常者血清TGF-β1、IL-8水平.结果脑梗死组TGF-β1、IL-8水平分别为(56.8±19.5)ng/ml、(98.8±62.7)pg/ml,对照组分别为(32.4±13.6)ng/ml和(29.5±13.8)pg/ml,两组TGF-β1、IL-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6.41,3.08,均P<0.01).脑梗死组梗死体积≥6ml者(26例)TGF-β1、IL-8分别为(63.7±15.6)ng/ml、(94.3±61.3)pg/ml,梗死体积<6ml者(30例)则分别为(50.7±20.8)ng/ml、(102.7±64.6)pg/ml,两者比较TGF-β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1,P<0.05),IL-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IL-8均升高,TGF-β1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是仅次于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第三大常见的头痛类型。MOH的发病可能与个体、遗传、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失常、疼痛调控通路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其治疗包括撤药治疗、预防性治疗、针对戒断症状的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早期识别MOH的高危人群对预防MOH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MOH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NADPH氧化酶类是一个多亚基酶复合体家族,催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大量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些关于NADPH氧化酶在脑缺血后表达改变的发现,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NADPH氧化酶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由Fisher在1965年首先提出,是指穿支动脉闭塞急性坏死所致小的深部脑梗死.LI起初是病因学的诊断名词,指"小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随着CT及MRI的问世,LI被引用到影像学,泛指直径小于1.5 ~2.0 cm的梗死灶.除小动脉硬化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和微栓子也是可能的发病机制[1].目前倾向于将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腔隙性病灶称为LI[2-3].一般认为,LI临床预后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然而20% ~ 30%的LI患者起病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造成临床预后不良,称为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rogressive lacunar infarction,PLI) [4-6].我们就PLI的发病机制、临床预测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增加临床上对PLI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之存在区域性关联。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
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发病机
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科学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Wernicke脑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micke脑病(WE)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经典的病例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等.近几年,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外科手术后患者继发WE的病例并不少见.本文结合10例诊断为WE的患者,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和评价奥拉西坦注射液(欧兰同)治疗脑器质性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给予试验组(n=110)和对照组(n=110)病人奥拉西坦注射液6g或吡拉西坦注射液6g,均用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iv.gtt,qd,连续使用21d。观察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Blessed-Roth评分差值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奥拉西坦组对NDS、MMSE、Blessed-Roth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吡拉西坦组(P<0.01),GCS量表总评分变化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拉西坦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吡拉西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0.909%,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奥拉西坦注射液(欧兰同)对脑器质性综合症疗效显著优于吡拉西坦注射液,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人们对痴呆相关神经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焦虑障碍是痴呆患者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目前国内外对痴呆共病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治与研究关注不够,本文中我们将对痴呆患者焦虑诊治的若干热点问题加以评论,希望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